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功是重要的物理概念。从功的性质特征、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定义来讨论功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大学物理教材对“功”的定义采用不同的说法。本文就“功”的定义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P184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定义如下: 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对我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这部分功是必须做的。 对人们没有用但不得不额外做的功叫额外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 这三个概念的定义都属于描述性的,乍看起来通俗易懂,但更进一步对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有用”、“没有用”、“必须”、“不得不”进行探究,发现这些关键  相似文献   

4.
功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利用动能定理以及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对功的表达式dA=F·dr中dr的准确涵义进行分析,这对正确理解功的内涵以及计算功的大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p.184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定义如下: 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这部分功是必须做的. 对人们没有用但不得不额外做的功叫额外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 这三个概念的定义都属于描述性的,乍看起来通  相似文献   

6.
曹泳 《初中生辅导》2006,(20):56-58
我们目前所学过的物理量中,如长度、时间、体积、力等物理量都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同学们能较快地掌握.而速度、密度、功等物理量是人为总结自然规律而定义的,同学们较难掌握.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功".  相似文献   

7.
功、内能和热量是热学的重要概念。从中学到大学、从普通物理的热学到理论物理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都要对它们进行阐述。因此,对它们的理解是逐步在加深、加宽。本文将对功、内能、热量的宏观定义、微观实质及其区别和联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功、内能和热量的宏观定义一、功的宏观定义热力学在力学基础上研究准静态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功:机械功(体积功、表面膜功等)、电功、使电介质极化的功、使磁介质磁化的功、……。在无穷小的准静态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等于系统外参量y1、y2、……的变化与相应广义…  相似文献   

8.
“功”概念的建立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创新设计“吹管”实验,引出力及力的方向上运动的距离是影响“成效”的两个必要因素,将“科学思想史”抽象化引入到教学中,进行“功”概念建立的量化实验探究,显化“乘积定义法”,以实验探究形式再现历史,认识“功”效,建立“功”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其实质是能量改变的一种度量。然而长期以来,不同教科书对作功却有不同的定义方式,认识也不尽一致。本文拟以摩擦力作功问题为例,就研究对象可否视为质点两种情况给出了功的较为合理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物理教学探讨》2009,(7):48-57,159
备忘清单 1.功的概念(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相似文献   

11.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衍生于古希腊神话的“爱欲”观念,经古希腊哲学的重新阐释,逐渐形成基督教的“圣爱”观念。这种以“性压迫”和“性别压迫”为表征的“爱欲”观念的转化过程,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对古希腊哲学的整合过程,同时也是女性在文明进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乃至被奴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哲学、社会理论、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等五个方面对“现代性”概念进行语用清理,以及从整体性和时间观上反思这个概念,可见其内涵实在太繁杂、太宽泛了。“现代性”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前者内含有大大超过后者,而两者部分外延又相互重叠。中国的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他律"与"自律"等矛盾悖结而又统一和解的辩证关系的体认。重新考量这个命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的"聪明"和"糊涂"是做人处世的两种方法,各具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板桥的"糊涂"观是富有"怪"味的"糊涂"观,是现实主义、保险主义的"糊涂"观,是克己利人的"糊涂"观,具有团结协作、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在20世纪所承受的种种"现代"解读,暴露出"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的某些深深困惑.文艺复兴对于"现代"概念的意义,使返回"现代"概念源起处对"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进行结合考察成为可能.考察的结果是,基督教义末世观与资本主义金钱原则共同组构了"现代"概念的诸重困惑,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莎氏的创作;而莎氏,正以其被左右了的创作见证了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19.
陶季邑先生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等同于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混淆了“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