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2.
韦泱 《出版史料》2006,(3):104-108
我的“淘书日记”淘书日记,是我淘书之余的副产品。大约五六年前,居家再次搬迁,从沪西迁往沪南老城厢,似乎予我更多与文庙“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每个周日,去文庙书市就成了一项固定的功课。徜徉旧书市场,兴致所至淘得一些中意的旧书旧刊。日积月累,竟至小山般高。然真要找寻一本书,却遍寻不着,徒生奈何,正如华君武先生一幅漫画的标题:“书到用时方恨多”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于是,从2000年底开始,每次将淘书所得,作一点记录,以备日后查找。这样,所记也就十分简单。如“十二月三日,淘得《诗境浅说》,俞云阶著,民国三十八年四版,…  相似文献   

3.
陈朴 《出版史料》2003,(1):64-65
我是个爱读书爱淘旧书的人。在多年的淘书经历中,既有意外收获的惊喜,也有一时懵懂错过时机的悔恨。“文革”刚结束时,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线装旧书颇多,价钱也很便宜。一次看到一部木版的《越谚》,略一翻阅,便见到十分熟悉的绍兴家乡方言,但觉得书太破旧,纸张  相似文献   

4.
喻纬 《出版史料》2005,(3):116-123
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爱书人新到一座城市,总想尽快得到一张淘书地图。可是现成的淘书地图是没处可买的,还得靠自己从寻觅、发现一家家书店着手。2004年夏秋,我去法国住了三个月,主要待在巴黎。一到巴黎,我就明确了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的目标,并且三个月中一日也没有懈怠过,但是应当说,三个月下来,离绘制完成还差得很远。好在我今后还常有去巴黎的机会,可以接着往下做这件既艰苦备尝又趣味盎然的事。爱书人之所谓淘书,主要指淘旧书。可是我想在谈淘旧书之前,还是先简略地谈一下巴黎的新书店。毕竟书友中对巴黎“书地生疏”者居多,同时,比较而言,发…  相似文献   

5.
冰山一角知道和接触"盛档",始于我20年前在旧书店的一次淘书经历。那天绝对是我的丰收日,而尤让我兴奋的,是淘到了不少我喜欢的史料,其中就有一部上下两册的《甲午中日战争》。回家后细看才发现,这两册《甲午中日  相似文献   

6.
我初中以前在农村上学。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书籍被封为了禁品。偶然读了一本浩然的《艳阳天》,诱发了我读书的兴趣。当时的农村得到一本可读的书不是易事。我整天想办法找书看。只要得到一点书的信息,我就千方百计地将书借到。当时的情况得到的好书也就是《青春之歌》、《苦菜花》、《林海雪源》之类的小说了。后来我到了城里。1978年底参加工作时竟被分到了大学图书馆。这时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作家被平反昭雪了,很多书成了重放的鲜花。到了馆里,看到浩如烟海的书籍,我如同鱼儿得水,心情异常激动,恨…  相似文献   

7.
良师     
我爱书,常常与书相伴。在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胡桃夹子》、《水晶鞋》等故事。在妈妈的嘴里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就像一曲曲轻柔的“摇篮曲”,使我恬静地进入了童话般的梦……到上学的时候,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日子里,书给了我人生的力量和勇气。读书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比三月里踏青、六月里喝雪水更加舒畅。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撷取。忙忙碌碌了一天,步入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橘黄而温馨的灯光下,展开心爱的书,用心品读,陶醉于书的海洋中。不知不觉中,书的浓…  相似文献   

8.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9.
提起从书中得到的甜头,许多往事争先恐后地再现于脑际。这里只结合我的成长过程和对人生的体验谈上几段,希望对青少年读者在激发读书兴趣、毅力,养成读书习惯,了解读书的意义等方面有所启示。 从淘丫头到小书呆子 ——兴趣与毅力的由来 我幼年失去了生母,家里又人多口杂,谁有不顺心的事,都拿没妈的孩子撒气。我一分钟都不想呆在屋里,得空儿就溜出去,和屯里的小羊倌、小牛倌们满山遍野地跑——追野免、下河摸鱼、扔坑打瓦。回家后免不了挨顿大骂。骂来骂去,我这个淘丫头就出了名。 我生性很倔,认上哪门就是哪门,“一条道跑到黑”。入小  相似文献   

10.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1.
我读书特别杂,抄起书就读。最近特别喜欢的书是马龙写的《我的祖父马连良》,前几年特别爱看评书大师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齐如山谈京剧角色的书,有一段时间抱住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2.
王玮 《湖北档案》2023,(10):23-25
<正>淘书记趣我很小就喜欢淘书——倒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好奇心重。记得上小学时,在长堰供销社书店的卧柜橱窗里,我看到两本连环画,《飞虎反商归周》和《鄱阳湖之战》,被其封面深深吸引,眼睛里就像后来听过的评书《封神演义》里的杨任一样,恨不得长出手来赶快把书拿到,否则它们可能会被别人买走。  相似文献   

13.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5.
鸡鸣好读书     
薛冰 《全国新书目》2008,(Z1):12-12
新春伊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鸡鸣读书文丛",我得以先睹为快的,是魏荒弩先生的《枥斋余墨》,和王振羽先生的《江南读书记》。魏先生已届耄耋之年,历尽坎坷,所言及的书人书事,纵贯大半个世纪;王先生则正当年富力强,视野广阔,读书论文,横跨东方与西方。两本  相似文献   

16.
韦泱 《出版史料》2010,(4):107-110
前几年,我于旧书店淘得一本颇不显眼的小刊,是《未央诗刊》的第3期《送别》。因为陌生,翻检相关资料,略知此刊的一些办刊史料。  相似文献   

17.
有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是读书要随手作笔记。并非一味在书上写字。有些书,版本平常又易于购置,在书的天地头和字里行间写下想说的话, 自然可以;有些书,版本贵重又属罕见,还是以不信手涂鸦为好。我有过教训。有一部五家评五彩印《杜工部集》,还有一部三家评五彩印《李义山诗集》,都是清代精刻本,现在不多见了。买来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书楣上写了一些字。现在看来,评语很不精采,字又写得难看,十分后悔。好在“污染”不多,否则  相似文献   

1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7月底到8月中旬,先湖南,后湖北,长江洪水漫天涌来,一串串惊天动地的印象,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记入心底。沧海横流中,才知谁是真正英雄。7月24日奔赴前线正在采访中国第一大网络公司瀛海威总裁易人之事,跃刚忽然呼我:“速来报社”。卢跃刚是我所在的新闻中心副主任,长头发,大胡子,脸型和眼睛酷似成吉思汗,目前他写的《大国寡民》一书卖得正火,以敢向权势挑战而著称。  相似文献   

19.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20.
书的爱恋     
舒婷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赵锁山的一段话更是催人泪下:“我可以缺胳膊少腿,我可以四肢无力、病魔缠身,但我决不能没有眼睛,我要读书。”张岱年、萧乾、绿原等老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磨难,却念念不忘保护心爱的图书,回忆往事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虽如此,他们对书的感情还是一如往昔。出身贫苦家庭的浩然,小时候为了买一本《绣像水浒全传》,花去了家里仅有的过年用的三斤肉钱,如今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顾志成先生为了替《第二次握手》平反,经历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冯亦代先生把自己比作《红楼梦》里那个石呆子,“拿着几把旧扇子当宝贝,而且不惜以身殉之,我之爱书,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痴我也痴,但在人生中,这个痴是值得的。”这倒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名言:“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痴不可医。”书是要读的,但并非书读得越多,就能成为名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垂青史的人物。要读书但更要选择书。关于怎样选择书,林语堂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人读书必须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于一家……因为气质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