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声机和助听器爱迪生一生获得了许多项发明的专利权,其中留声机的发明使他最为得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时,爱迪生答道:“你在过去的24小时内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呢?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就绝对不会说谎。”用得着吗爱迪生对于穿着不太在意。有一天,这位科学家在纽约偶然遇到一位老朋友。“爱迪生先生,”那位朋友说,“看您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得不像样了,您应该换一件新的。”“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答道。几年以后,爱迪生在纽约街上又碰见了那个朋友,这位大发明家还是穿着那件破大…  相似文献   

2.
正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的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相似文献   

3.
“園”字弄人清代袁枚曾养过一只羊,一天,羊跑到邻居园子里吃菜,邻家老人前来告状。袁开玩笑说:“您知道‘園’字吗?园子四周需用围墙围起来才行啊。”邻家老人反唇相讥:“先生知道‘園’里面是什么字吗?筑围墙只能防围墙之外,可防不住围墙之内啊!”“園”字里面乃是一“袁”字。袁枚无言以对,为之绝倒。  相似文献   

4.
我家四世同堂,位居第一的便是我的太奶奶。我爱我的大家庭,更爱我的太奶奶。太奶奶对于我家来说真可谓是国宝级的“大人物”,她是我家的大槐树!我的太奶奶今年已经八十九岁高寿了,圆脸,爱笑,一笑就像个弥勒佛;原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可前年由于患糖尿病和白内障,双目失明了,看电视改成了“听”电视,看报纸改成了“听”报纸;去年冬天,太奶奶还摔了一跤,弄了个骨折,一直躺在床上。这下总该太平了吧,没想到她还能做出几件有意思的事……一、手相大师太奶奶整天在床上闲着无聊,便总做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相似文献   

5.
别具一格的“警枕法”深夜,马雅可夫斯基歪躺在床上香甜地打着呼噜,他头底下枕着一块有棱有角的劈柴。忽然,他在睡梦中翻了个身,脑袋压在劈柴上的疼痛使他立即惊醒。他一骨碌爬起来,走到了工作台前。奇怪,干吗要用劈柴作枕头呢?当时,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除了写作外还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几乎没有一点儿休息的时间。忙碌了一整天,常常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深夜,瞌睡虫老纠缠着他,头沉得抬不起来,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不过,选择服装,鞋帽是有学问的。你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吗?就从选衣服开始吧。  相似文献   

7.
研究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及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茅盾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他对自然主义的态度和困惑直接折射出自然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及变迁。本文试图勾勒出茅盾关于自然主义的"矛盾"论述,以期反映自然主义在中国的境况与遭遇,从而揭示出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微观的侧面。  相似文献   

8.
无法看清被告的脸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是美国第16任总统,卓越的政治家,步入政界前曾是颇孚众望的律师。1837年,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开枪杀人、谋财害命。福尔逊被原告收买,出庭充当证人,他一口咬定亲眼看见被告开枪击毙被害人。被告有口难辩。林肯在为被告辩护之前,仔细研究了案卷,调查了现场,掌握了事实症结。在法庭上,他问证人福尔逊: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问路 “叮铃……”美国普林顿高级研究所主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已经下班好一会了,是谁还打来电话呢?办公室秘书不解地拿起了电话筒,“请问,我能跟主任谈话吗?”耳机里传来了一个温和而又好像熟悉的声音。但秘书没有细问是谁,顺口回答说:“主任不在。”这时,电话里又传来了恳求的声音:“那么,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吗?”秘书回答说:“先生,对不起,我不能奉告,因为爱因斯坦博士不愿意他的住所受到  相似文献   

10.
废品箱和工具箱是上点儿年纪的人都熟悉的两件“宝贝”,当年上学时差不多每个班级都有它.同学们积  相似文献   

11.
许多朋友都知道,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黑洞,它的密度大得惊人,所有的东西只要靠近它都会被吸进去。奇妙的是,数学里居然也有黑洞,它们也有很大的魔力,能把很多数字"吸"进去,使它们找不到出路。20世纪上叶,西绪福斯黑洞,即123数字黑洞,被率先提出来了。数学中的123原本就跟英语中的ABC一样平凡,但是,如果按照以下的运算顺序,你就会发现其实它并不简单:任意取一个数字串,长度不限,依次写出该数字中的偶数个数、奇数个数以及总的数字个数,再把这三组数从左到右写成一个新数。重复以上步骤,看看最后会得出什么结果。  相似文献   

12.
林野 《特区教育》2011,(12):24-27
在风暴的中央,有一座漂浮在空中的神秘城市……一个小姑娘居然打倒看护她的人,并从那人身上拿走一块东西.爬到了太空艇的外面,然后掉了下去……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在说到孩子的时候,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个"像"字,比如:"这个孩子这么‘冲’,哪儿像个女孩子呀!"我们家那小子,斯斯文文的,根本就不像个男孩儿!"……一个"像"字如同  相似文献   

14.
1937年,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师废名为避战祸,从北平回到家乡黄梅。40年代前期,他在黄梅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废名回北大做教授后作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相似文献   

15.
人类和动植物体内,都有神秘的生物钟存在。直到现在,关于生物钟的研究还是炙手可热。"几点了?"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非同小可。即使是在古代社会,没有发  相似文献   

16.
学“里面”     
一次,我教幼儿学习“上面”、“下面”、“在”、“里面”这几个词。前面三个词小朋友们很快都学会并能运用了,就是“里面”这个词一下子学不会。这时候,有个小朋友把鞋脱了下来,并把鞋垫拿在手上,光着脚丫。我暗示他把鞋穿上,他没有觉察。于是,我大声地说了一句:“请把鞋子穿上。”话音刚落,这个孩子就哭起来了。这样一来,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我立  相似文献   

17.
“老农民”与“泥饭碗”的来历———职教轶事两则编者按于东平同志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曾任北京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他对职教事业一往情深,对本刊的工作也十分关心,一直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从他最近给本刊的来信及撰写的文章中,我们深深地...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他的著作很多,《子夜》、《林家铺子》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人们称他为“文学巨匠”。“三遍”读书法是茅盾先生在1 942年总结出的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报告文学话语,呈现观念与经验的流动"场域",折射出左联的现代性预言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诉求之间的交叠与裂隙。在科学主义认知观的支配下,具有为现实撰史雄心的茅盾,在理论著述上强调报告文学写作的真实性,但在观念形态的潜在影响下,他本人的创作与编辑活动,在不期然间提供着有别于官方叙述的另一种想象中国的真实方式。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一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