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静乐宫是武当山建筑群重要建筑之一,而静乐宫大殿是该宫的主体建筑。在迁建过程中.由于建筑方的偷工减抖.特别是技术问题而使其坍塌。  相似文献   

2.
我是1986年底到“武当山古建维修领导小组”工作。职称是建筑助理工程师,专职负责技术和施工管理。再则武当山是我的家乡。所以对武当山古代建筑维修有所了解。一、简述前代建筑情况武当山,最早是见于史书《水经注》记载的名山之一,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它的宏丽建筑。武当山的古代建筑是道教活动场所,随着道教的发展和传播而营建  相似文献   

3.
大凡提及武当山古代建筑,人们一般只知道是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这个数字其实很不确切,它只是就明代建筑说了一个简便易记的概数。甚至明代《太和山志》还只简略概括为三十三处。这样记载的原因是修志者以为规模较小的建筑不足挂齿,原保留下来的又不是当代的功绩,因此便统通省略,实际上,武当山古代建筑远远要比一般人所知的多得多,它经历了由唐开始至宋元明共四个朝代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它们包括:武当山独特的道教建筑;武当山独特的道教信仰;武当山独特的道教文化等,因此,发展武当旅游业的前景极为可观。  相似文献   

5.
武当建筑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道教建筑设计思想和施工技艺中所包含的等级观念继承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并在武当山建筑群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和较为典型的实例.“数”、“质”、“文”、“位”四种列等方式在武当道教建筑实践中演化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的多个方面的等级表征。  相似文献   

6.
王光德、杨立志所著《武当山道教史略》一书,是以武当山道教为研究对象的通史著作.它所考察的对象自有史以前直到现代;所涉及的领域,道教思想自不必言,此外还有自然、文化、政治、宫观的建筑样式和艺术功能等,几乎包括与武当山道教有关的所有东西.为完成这一研究,著者参考了道教文献、正史、野史、地方志、个人文集,甚至小说笔记等方面资料.准确地说,它是以处理与武当山道教有关的所有问题为目标而成书的.  相似文献   

7.
敕建于明永乐十年的玄天玉虚宫,不仅是武当山最大的道宫,而且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宫遗址。通过玉虚宫名称的考证、风水选址的分析及建筑艺术鉴赏,对武当山玉虚宫建筑文化作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大学士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不仅是元代武当山古代建筑和全国著名道场的记载,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传播的重要碑文.  相似文献   

9.
武当山古建筑分为41类,在册记载的有38类,合计572处古建筑群。572处古建筑群中,现存121处,遗址195处,被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256处。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盛赞武当山"地既幽绝,景复殊异","诚天真奥区也"。武当山古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这些古建筑群在明代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井陉县太行山区有一个完全用岩石建筑的村落——石头村。在石头村的石头建筑中,以石头古街、石头四合院、石头装饰等为特色。对石头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需注重保持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贵州韭菜坪石林形态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贵州韭菜坪石林进行采样测量的基础上,根据石林形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石林形态进行了分区,分析了不同微地貌部位石林形态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影响石林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根据石林形态的测量数据,对石林形态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也显示了不同地貌部位之间石林形态的差别,方差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了韭菜坪石林形态的差异性是由于地貌和岩性构造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园林石材的论文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石材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发展趋势以及隐藏的实质信息.结果表明:石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石材种类越来越丰富;山石与植物搭配成景在现代园林中将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中。小河西文化的石构灶,是目前所见中国境内史前遗存中出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构遗存,具有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本区史前石构遗存起源时期。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本区早期石构遗存获得初步发展时期,此间的石构遗迹,除了在本区土著文化传统上继续普遍被利用为上层分子和殷实人家居室中的灶外,还在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宗教礼仪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隆洼文化积石冢,应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直接文化渊源。查海遗址发现的大型龙形石塑与后世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并且皆在城中的宗庙祭祖的传统礼俗,也应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先把桥陵的石雕定性为环境雕塑,再用环境雕塑的一些审美准则分析石雕,然后通过桥陵的空间布局和背景、石雕与桥陵的空间、石雕自身的空间这三个方面来论证桥陵石雕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16.
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泉州古建筑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促进了其石构件的艺术发展,从而形成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泉州建筑中的石文化。通过展现泉州古建筑精致美观的石雕装饰、巧妙构思的石构件细部处理等艺术魅力,增强人们的古城文化保护意识,为现代建筑中石雕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原始人利用石器开始,中华民族历经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石器逐渐衍生成一种丰富的石文化,诸如采石、镌石、石窟、奇石文化等。由对石的崇拜,人们对石赋予了一种品格,并以此比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德州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牙、角、陶、蚌等器物,可管窥德州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石斧、石镰、石铲和蚌刀,说明德州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这里从事着原始农业生产;大量的石箭头、蚌箭头、陶弹丸、兽骨镞及少量的铜镞,说明渔猎活动仍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的陶制器皿,如陶灯、陶盆、陶豆、陶鬲、陶罐、陶鼎、陶杯等,说明当时人们已过着定居生活;陶环、陶俑、陶牛、陶马、陶鸡、陶楼的发现,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畜牧业和家庭养殖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反映;特别是陶纺轮和捻线坨的多次发现,说明德州区域当时已有了发达的纺织业。在距今4000年左右,德州先民终于敲响了文明的晨钟。  相似文献   

19.
YU Miao  ZHAO Long 《海外英语》2014,(3):235+237
Han stone relief is a kind of unique burial art in China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art.Han stone relief is discovered in quite a few districts in China.Tengzhou is one of the districts that discovers Han stone relief at the earliest and has relatively abundant remains.The article takes Han stone relief that is in Tengzhou Shandong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it,as well as its values,and explor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se stone portraits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20.
石敢当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俗事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侧面。该文通过对潮汕地区现存石敢当的调查,发现潮汕地区作为石敢当信仰的典型区域,其种类多样,尺寸及置立时间亦与文献记载有别,而且从石敢当的规格、凿制、仪式等角度考察都有其特殊性。同时,它与符箓信仰、风水观念及泰山信仰之间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