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为何要基于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层次进行物质微粒观教学研究1.课程标准对于物质微粒观的相关要求新课程要求,化学学科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宋心琦教授亦表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学生正确的,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  相似文献   

2.
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即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王菲  姜奕林 《山东教育》2012,(26):50-51
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建构"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的学习,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通过对盐类水解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二、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和作用《盐类的水解》是鲁科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  相似文献   

4.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之一。文章以“不同类型的晶体”为例,从教学论问题分析、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建构以“微粒观”为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微粒观"是化学的一种基本观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微粒观的建构,笔者设计了八次"画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表达问题、比图发现问题、思图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画水"这一有效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建构物质的微粒观.  相似文献   

6.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可见,在原子,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认识和研究物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任务。掌握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学习方法,并将微粒观纳人自身的认知体系,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任务和必然要求[1]。中学化学的五个核心素养也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可见“微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微观的抽象性,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宏观认识上,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多媒体在化学“微观”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秉承“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设计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聚焦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和“元素观”等化学观念。立足单元整体,分析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和教学价值,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和学情基础,确定教学目标,从单元整体构思和课时教学理念两方面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并从化学观念建构角度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微粒观是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核心,微粒观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从微观视角思考宏观世界的化学观念。以分子原子的教学为例,运用宏观实验、模型模拟、多媒体演示以及探寻科学史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沉淀溶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后的又一个平衡理论,它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究其根源,是因为学生未在头脑中形成化学学科观念.实施学科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微粒观是学科观念核心要素,学生微粒观建构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教育价值,有利于解决当前化学知识的相关问题.本文基于微粒观的视角,结合“沉淀溶解平衡”的课堂教学,探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科观念教育,以达到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微粒观主要内容的归纳,揭示了微粒观对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苏教版《化学1》的专题1的教材内容、初中阶段微粒观的教学及高中对微粒观的学习要求,提出用微粒观引领专题1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微粒观,引导学生基于微观视角分析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即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本文阐述了化学基本观念的含义,分析了化学基本观念与具体化学知识的关系,论证了化学教学中实施“观念建构”教学的价值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王丹  叶兰 《西藏教育》2023,(4):39-42
<正>一、问题提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凝练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化学观念中的“微粒观”是探索物质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化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对宏观世界的本质追根溯源。微粒观的运用能很大程度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与分类、化学变化的本质等,这点在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板块更为突出。酸碱盐知识涉及的物质种类多、涉及的化学反应和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也多、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不同于知识与技能,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隐性的特征,其形成可以借助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过程逐步达成.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变化”知识为载体,以“元素观”的建构为线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相似文献   

14.
化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组合关系的科学。化学变化前后,原子层面微粒的组合关系发生改变,新旧物质更替。中学化学教学以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知识学习,使中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形成正确的物质观,进而提高学力,健全人格。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成。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相  相似文献   

15.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微粒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质微粒观的建立,是他们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物质微粒观”主要包括:(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3)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4)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其核心是微粒作用观,即不同层次的微粒本身是有结构的,微粒结构就是内部微粒间作用的结果;物质变化是微粒间的“强”…  相似文献   

16.
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是记住具体的化学知识,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建立起对化学的正确认识并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解决的课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传授具体知识的层面.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7.
胡正怡 《化学教与学》2023,(1):26-30+44
以化学史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化学史展开“水的组成”的研究,引导学生建立化合与分解两种认识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建构“元素观”“微粒观”等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在高品位的主题下,渗透学科文化。并提出本节课的化学史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模型教学等方面的新思路,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也是一般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质微粒观的建立,是他们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物质微粒观”主要包括;(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3)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  相似文献   

20.
化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微粒观又是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基础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初中化学学习的切入点,还能锻炼、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本文探析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重要意义,从规划教学、联系生活、重视实验、知识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出建构有效微粒观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