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机会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2.
1949年至1965年,国家通过报考资格政策倾斜、优先录取政策、免试保送入学政策等措施,使得工农阶层子女获得大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文革"期间废除高考、实行推荐入学制,最终导致人情、权力等在招生中泛滥。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按照能力本位原则进行分配,同时国家不仅对少数民族考生、华侨子女、退役军人、烈士子女等实行降分投档优惠,而且对学科、艺术、体育绩优生实行加分政策,具有文化资本优势的阶层子女获得更多入学机会。而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学院、艺术招生规模的扩大,那些具有经济资本、权力资本与文化资本优势的阶层子女获得越来越多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还在深入,这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数量上的发展,即入学率的提高,它同时也意味着受教育机会的增加,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是否建立在受教育人口的性别分布、阶层分布、地域分布、城乡分布公平的基础上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城市学生相比很少,不仅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多少上,也体现在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层次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基础教育质量、高校招生制度等.文章认为应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其中分配标准是关键。不同的分配标准,决定了不同人群的现实处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招生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标准,到教育“革命”时期政治标准被突出强调,“文革”后学术标准被重新确立,进而到当前经济实力成为影响机会分配的重要因素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与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本文时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然后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招生制度所造成的直接不公平,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间接的不公平。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罗尔斯“简单平等观”和沃尔泽“复合平等观”的分析视角,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具有多样性的三重维度。受教育权的平等性和政策程序的平等性体现了多样性的平等性之维;地域性补偿和群体性补偿彰显了多样性的补偿性之维;“多元化适己”“差异化适己”则展现了多样性的适己性之维。三者分别作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的底线、保障与高阶要求,层层递进、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政策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追求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0年的数据,对东、中、西部地区1在高中毕业生规模和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及其占全国的比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在高中毕业生和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占全国的比例方面均略有下降,西部地区有所上升,中部地区基本持平,同时男女生入学机会基本持平,说明国家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东、中、西部绝对数据差距依然很大。平衡地区间高校分布情况是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确保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布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差异等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行收费上大学、高等教育成本由各方收益人共同分担,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水平,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的负担,在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高额的学费很可能成为不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造成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针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总的来说,应该在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采取“三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对策,即政府主导资助,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深化,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人们在思考与解决教育公正与平等问题中提出了“补偿原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育公正和平等是对立统一的,在努力创造对促进教育公正能够有所作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作栩  王伟宜 《教育学报》2006,2(2):65-74,96
在对我国部分省市区高校在校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调查的基础上,从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和以父母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源两方面着手分析,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的差异,发现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是缩小各社会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差距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为此,必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增加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保持教育规模合理适度扩张;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相似文献   

15.
逐步开放的教育市场,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并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民权运动酝酿阶段为起始,美国开始实施积极差别待遇录取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纵观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该政策理念呈现出从补救性到多元化的逻辑变迁,即从补救历史歧视造成的影响到促成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这种变迁是高等教育与司法审查博弈的结果,其价值在于:体现了高等教育治理公共政策范式转型,为追求教育机会实质平等提供新的路径,利于培养民主的公共文化并促进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目标追求,是"人人平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展.目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无可讳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共存的现状,绝对的机会均等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联系国情来理性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力求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基本平衡状态,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等、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利霞 《教育科学》2007,23(5):59-65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入学机会总量的迅速增加,但机会增多并不等于机会均等,地区、城乡、阶层和性别之间的入学机会不均依然显著存在。制度性教育的天然缺陷、城乡二元制的结构制约、考选制度的隐性不公、成本分担的制度失衡、资本存量的代际影响、基础教育的不均积续、性别偏好的消极影响等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的深层原因。应在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