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设计】一、激发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听算”:2+2、5+5+5+5、3+3+3+3。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编“连加”算式,相互进行“听算”吗?学生相互编这样的“连加”算式,分小组进行“听算”。教师出示学生编的部分“连加”算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连加”算式,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这样的“连加”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比较。师:同学们能给这样的加数取一个名字吗?在学生取名为“相同加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相同加数”是二位数、三位数…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三教材“研究串联电路”一节,其核心任务是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导体电阻的大小关系。它的推导过程是: 设串联导体的阻值依次为R_1、R_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R(图8-27),那么, U=IR,U_1=IR_1,U_2=IR_2 把上列各式代入U=U_1+U_2中,得到 IR=IR_1+IR_2 所以R=R_1+R_2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验到,上面的推导过程有两点不足:其一,由于学生只知道“导体的电阻”,至于“电路的总电阻”,学生对它还需要有一个感知认识过程,假如就这样将“电路的总电阻”以及“U=IR”直接抛授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其二,该推导过程得出结论很突然,也显得有  相似文献   

3.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1/R=(1/R_1) (1/R_2) … (1/R_i) … (1/R_n)=sum from i=1 to n (1/R_i) (1)这种方法可称为“倒数法”或“电导法”。当各支路电阻相等时,R_1=R_2=……=R_i=…=R_n,则R=(R_1/n)一般说来,实际的并联电路各支路电阻往往是不相等的。能否有办法让各支路电阻变成相等呢?下面让我们来研究图1所示的电路。该电路两支路的电阻R_1>R_2,如果用R_(21)和R_(22)两个支路代替R_2支路,R_(21)=R_(22)=R_1,如图2所示,两图表示的电路并联总电阻相等,图2是图1的等效电路。它们的并联总  相似文献   

4.
对于判定“如何变化”一类选择题,用“端值法”,常可以化繁为简。例1.如图1,滑片向右移动时,安培表示数: (A)变大.(B)变小.(C)不变. 一般解题思路是,滑片向右移动时连入的R_1减少,导致并联部分的电阻变化,其变化情形经讨论得出结论后,再结合R_3考虑总电阻的变化情形,最后才知道电流强度如何变化;用“端值法”只需分析“极端”情形。设滑片在最右端,则并联部分的电阻为零,此时电路总电阻有最小值即R_3,电路总电流强度为最大值。这表明了这样的趋势,滑片向右移  相似文献   

5.
一、推理无据例把电阻值分别等于2欧姆、3欧姆和6欧姆的三个电阻尺R_1、R_2和R_3并联,求总电阻。错解R=R_1×R_2×R_3/(R_1 R_2 R_3)=2×3×6/ (2 3 6)=36/11≈3.3(欧姆)剖析错解的原因是根据两个电阻并联时总的电阻R=RR/(R R),主观地推出错解中的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公式,这是毫无根据的。正确答案是:1欧姆。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许多场合需要双电源。如果手边的电源是单电源,或者是双电源坏了一路,都希望将单电源变换成双电源来使用。下面介绍两种简易单变双电源电路,是我们在实验中以防电源突坏而作为备用的应急措施,使用效果很好。 图1电路采取了电阻串联分压形式实现电源单变双。电阻R_1,R_2是个耗能元件,作为双路相当内阻应尽量小,作为单路它是负载,阻值小了单路负载重,功耗大。所以,R_1,R_2只能在几百欧姆取值,功率选为3~10W之间。可见,图1电路只适用于功率较小场合。图1电路在R_1=R_2时,输出是正负对称电源;R_1≠R_2时,输出是不对称电源。  相似文献   

7.
实际教学时,我们常遇到像温度、长度、重量、时间、速度等这样一些量,如果用一定的单位去量一个量就得到一个数,得到的数和量合称为“数量”。例如:用小时为单位计去量一段时间,得到3这个数,3和小时合为“3小时”这个数量。 广义的“数量关系”是指比较概括而又具体的日  相似文献   

8.
伍和忠 《学语文》2003,(3):47-47
“北京大学”简称为“北大”,而“清华大学”简称为“清华”。“北大”取的是原型的第1、第3个音节或者语素,我们称为“1、3”式;“清华”取的是原型的第1、第2个音节或者语素,我们称为“1、2”式。很多大  相似文献   

9.
休息的时候,大眼兔故作神秘地说:“请大家来做个游戏。这里有3枚硬币,我把它们扔向空中。如果落地后3枚硬币全是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我就给大家讲两个笑话;如果它们落地时是其他情况,你们当中的一人就得讲一个笑话。你们同意吗?”大伙心想:可以肯定,3枚硬币中至少有2枚情况相同,因为如果有2枚硬币情况不同,则第3枚硬币一定会与这2枚硬币的1枚情况相同;如果2枚硬币情况相同,则第3枚硬币不是与这2枚硬币中情况相同,就是与它们的情况不同。因此第3枚硬币与其他2枚硬币情况相同或情况不同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因此得出3枚硬币情况相同或不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文中所用代号:V——动词谓语,R——补语,O——宾语,D——定语。括号中的“个”表示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在“V 他(个)R”结构中,由于其中“R”的性质不同,“他”的语义各异,又可将[3]、[4]类记为“V 他_1(个)R_1”式,[5]、[6]类记为“V 他_2(个)R_2”式.  相似文献   

11.
一、R_1R_4=R_2R_3是电桥平衡的充要条件。图1为惠斯通电桥电路的原理图。教材中只证了如果电桥平衡,则R_1R_4即只证了条件的必要性,没有证明如果R,R.=R:  相似文献   

12.
“顺序排列”题是近年来中考化学试题中一种常见的题型,其知识容量较大,迷惑性较强,顺序排列要求严格,若稍有不慎,则易出现错误。现将其归类解析如下。1 元素质量分数大小的顺序排列题 例1 非金属元素R可以形成氧化物RO、RO_2、R_2O_3、R_2O_5,按R元素在这些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  相似文献   

13.
陈伟孟 《物理教师》2013,(11):32-32,36
共振,是一个独特的物理现象.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11章“机械振动”的“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是这样描述共振的:当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如果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系统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共振主要指机械共振.物理里的共振可以延伸出去,在声学中称为“共鸣”,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在电学中,收音机通过天线频率调至和电台电波信号相同频率来引起共振的现象,称为“电谐振”;红外线具有的显著热效应以及原子核外电子对光子的吸收过程,也皆与共振有关.  相似文献   

14.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里的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什么叫做单“位1”“?1”为什么要加引号?笔者就此问题曾问过许多数学教师,然而所有的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几乎所有数学教师都只能说出“××可以看作单‘位1’”,而说不出单“位1”是什么“,1”为什么要加引号。现笔者就所掌握的资料及理解,对单“位1”浅析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  相似文献   

15.
混合物一词在初中化学出现,如合金和溶液.本文主要探析“混合”一词在有机化学里的各种不同含意.一.硝化反应中的混合酸.如:在硝化剂里,浓HNO3是反应物,浓H2SO4则是催化剂和吸水剂.该反应过程中,先配制好硝化剂一混合酸.混酸是典型的混合物.二.类型相同的混合醚、混合酮、混合研.如:混合醚CH3-0-CH5。甲乙醚以混合醚为例,“混合”不是指两种醚的混合,即甲乙醚不是甲醚(CH3-O-CH3)和乙醚(CZHS-O-CZHS)的混合物.三.天然油脂甘油混酸酯.如:它的名称是:甘油一a一硬脂酸卡一软酯酸一a’一油酸脂.“混…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前,日本数学家角谷静发现了一个关于“1”的现象:一个自然数,如果它是偶数、那么用2除它:如果是奇数,则将它乘以3以后再加上1.这样反复运算,最终必然得到“1”. 例如:自然数6是偶数,除以2,得3;因为3是奇数,乘以3加1,得10;10是偶数,除以2,得5;……运算过程如下:6→3→10→5→16→8→4→2→1.最后变成“1”.再例如:自然数Ⅱ是奇数,它的运算过程是:11→34→17→52→26→13→40→20→10→5→16→8→4→2→1. 如果是自然数27,通过这两种运算也能得到1,但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计算年代 ?课本第 5~ 6页说 :“每 10年 ,称为一个‘年代’ ,每 10 0年 ,称为一个‘世纪’。”第 6页下注道 :“一般说 ,每个世纪的前 2 0年不具体称×年代 ,通常称为×世纪初 ;习惯上 ,每世纪 2 0年代指 2 0— 2 9年 ,3 0年代指 3 0—3 9年 ,等等 ;另一说 ,2 0年代指 2 1— 3 0年 ,3 0年代指 3 1— 40年 ,等等。但是 ,一般都采用习惯用法。按习惯用法 ,1世纪指公元元年到 99年。”课本正文与注 ,有相悖之处。以我之见 ,如果将每个世纪的前 10年 (即第一个“年代”)称为×世纪初 ,那么 2 0年代 (第二个“年代” ,余类推 )指 11~ 2 0年…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称为酸;凡能结合质子的物质称为碱。根据这一理论,你认为下列物质中具有两性的是( ) (A)HClO_4 (B)NH_3 (C)CO_3~2 (D)H~ 2.四氧化三铁若看作“混和氧化物”时可写成FeO·Fe_2O_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上述书写方法,Pb_3O_4若看作“混和氧化物”时可写成( ) (A)PbO·Pb_2O_3 (B)Pb_2O·PbO_3 (D)Pb_2O_2·PbO_2 (D)2PbO·PbO_2 3.某盐Na_2R_2O_3·5H_2O遇酸分解,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化学式中两个R原子可以看成处于不同的价态,它是一个常用的还原剂。该盐的重要还原反应如下:2Na_2R_2O_3 I_2=Na_2R_4O_6 2NaI;R_2O_3~(2-)离子的结  相似文献   

19.
串、并联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是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下面介绍几种巧解方法。 一、等效电路法 例1 三个电阻R_1为13欧、R_2为6.5欧、R_3为1.3欧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是( )。 (A)大于1欧 (B)小于1欧 (C)等于1欧 解析:把R_2看成是两个R_1并联的等效电阻,把R_3看成是10个R_1并联的等效电阻,这样R_1、R_2和R_3并联就等于13个R_1并联,所以,总电阻R=R_1/(13)=1欧。故应选(C)。  相似文献   

20.
数学对话是指学生用数学语言明确地将思想表达出来,重复和显现学生自身内部思维的数学活动.在数学对话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体现.因此,它成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主要活动之一.“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创设氛围,复述对话案例在“质数与合数”这一课中,教师介绍:一个自然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称为质数;一个自然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称为合数.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说什么是合数,什么是质数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生1:“我觉得合数实质上就是约数的个数多于2个的自然数.”生2“:我们还可以说合数的约数个数大于或等于3.”生3:“根据我们的游戏和刚才老师的介绍,我觉得所有的自然数(0除外)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它的约数的个数等于1,它就是1,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第二类是约数只有2个的,这是质数;第三类是约数多于2个的,这是合数.”师:“这位同学的发言真精彩,大家能将他的发言用文字或图表复述在自己的纸上吗?”于是,这样一张知识建构图清晰地跃于黑板上,也嵌入孩子们的头脑中.分析语言表达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的语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