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蜀文化"是古今巴蜀地区的文化总和,是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诗人白居易量移忠州刺史,受巴蜀文化的滋润和影响,拓宽了创作题材,与前期创作相比,内容及艺术特色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艾青艺术世界建构过程中诗美理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艾青显现出他“植根中国文化沃土的诗人”和“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的诗人”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3.
音乐对诗歌的影响没有比对诗人的影响更重要。琴最能体现音乐的特色。它的制作、德性、曲调、效果是音乐特色的直接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汉时,它是儒家礼乐文明的传声筒,而魏晋时,则成了道家自然音旨的演示体,嵇康的《琴赋》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南北朝诗人好鼓琴,从中他们得到了欢娱的情趣,新变的理趣和创作的旨趣。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音乐对诗歌的影响没有比对诗人的影响更重要。琴最能体现音乐的特色。它的制作、德性、曲调、效果是音乐特色的直接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汉时,它是儒家礼乐文明的传声筒,而魏晋时,则成了道家自然音旨的演示体,嵇康的《琴赋》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南北朝诗人好鼓琴,从中他们得到了欢娱的情趣,新变的理趣和创作的旨趣。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诗人郑敏从创作实际出发,怀抱着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厚情感,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肯定了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作为中国优秀的现代诗人,在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下,能够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诗学的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印证了传统文化对社会成员多方面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人郑敏从创作实际出发,怀抱着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厚情感,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肯定了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作为中国优秀的现代诗人,在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下,能够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诗学的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印证了传统文化对社会成员多方面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宋诗人郭祥正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其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数量众多,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尤其侧重描写安徽宣城与当涂两地风光。山水景观诗创作与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桐城诗歌的繁荣与大批名门望族的叠兴代起密切相关,钱澄之、方文、方以智、姚鼐等创作卓有实绩的诗人几乎都来自于这些家族。虽然就作品风貌来看,这些诗人风格各异,个性鲜明,但他们的创作又很显然受到其家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呈现出某些共通性特征。本文主要从理学的传承、尚学重教的风气、家族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家族文化对明清桐城望族成员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而以斑窥豹,探讨家族文化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南永前的图腾诗中,诗人将民族的图腾文化与自己创作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融合,借图腾来言说民族志向,表达民族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表达。诗中展示出一幅又一幅瑰丽美妙的"图腾"文化画卷,其深蕴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内涵,正是诗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审美追寻的体现。在诗人看来图腾文化所内具的亲族关系,可以帮助走入困境的现代人重拾往日的美好,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审美感受的真实流露。南永前的图腾诗大都从特定的现代视角反思现代人的行为,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着诗人关爱自然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岑参,作为唐代亲临西域的边塞诗人,用他们的具体创作展示了唐人的民族观、地域观之变化和发展,昭示了整个唐代中华民族文化与心态的变化轨迹。文章试从创作的选材和审美角度入手,分析二人边塞诗深远的文化意义,以此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清初遗民诗,在清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地理区域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维扬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泰州遗民诗群的构成比较复杂,这个诗群主要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处的社会和化语境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内在的“现代性”冲动为基础,一方面,力图描述西南联大诗歌“现代性转变”的轨迹,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对于具体诗人诗作的个案研究,阐明诗歌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技巧上“转变”的证据。通过分析和探讨诸如反工业、战争、个体存在这样的诗歌主题,我们可以发现西南联大现代诗歌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也可通过诗歌窥见当时的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与这些主题结合一体的诗歌技巧和诗歌美学,也反映出西方现代诗歌和中国新诗传统的交错影响。所以从一个更宽泛的视角来看,研究西南联大诗人群和他们所承载的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转变,也就是在中国现实化语境和西方化影响的交叉点上来看中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澳门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诗人获得了显著的文学成就,其成因可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外部原因是澳门生活环境中特有的生息状态,内部原因是新移民诗人所具有的漂泊之感、充溢着生命力度的诗歌精神以及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澳门良好的生息状态为新移民诗人提供了可融入的空间,而诗人独有的个人经历、诗歌追求、创作风格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新移民诗人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为当时的澳门诗坛注入活力,二者在互补之中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情感性最为突出,但是乾隆诗坛却出现了“抑情“与“尊情“两种区别明显的审美价值取向.“抑情“的主要代表是沈德潜和翁方纲,其主要局限是:在“抑情“观念影响下的诗人和诗作,无论是情感的真挚还是思想的深度,都流于平庸显浅;而且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庸俗士风甚至庸俗文学思想的支持;更为可惜的是,中国诗坛可能因此而埋没了众多名家.“尊情“的主要代表是袁枚和黄仲则,其主要价值是:在文化高压下依然敢于大张“情之旗帜“,秉持进步的人性论,倡导并实践了自然人性和真情的抒发;诗作明显具有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端倪;真正张扬了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17.
《晚清四十家诗钞》精加评点,分别涂径,以师友源澜为主,收录近代旧体诗人诗作,从编辑体例、选辑原则等方面表现桐城诗派的诗学观。辑者吴闺生继承桐城诗学并兼容当时各旧体诗派的诗学观,总结了晚清桐城诗学特色和创作方法,将桐城诗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从诗与时代的关系、诗的化观照、诗人及诗的评价标准和历史主义史学眼光等几个方面,论述《河北当代诗歌史》的学术特点,并指出它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的男女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视野。从创作动机上看,汉魏六朝的男性创作动机更加多元化,而女性的创作动机则相对单一;从创作经验上看,汉魏六朝时期的男性诗人们在创作视野上要比女性诗人们广阔得多,创作经验也更加丰富,而女性诗人们的创作视野则显得比较狭窄,创作经验也更单一。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诗人对"歧路"的意象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顾子欣先生深受"中国式"理解的影响而有了对弗洛斯特"The Road Not Taken"与众不同的翻译。文章通过探讨这种翻译背后的原因,强调诗歌翻译必须基于创作背景以达到忠实原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