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3.
萧红小说充满了文化批判意识,即关注辛苦麻木的,不觉悟的民众的悲惨生活与生存状态。萧红小说向我们指出:是贫困文化导致了广大农村的一幕幕人间悲剧。贫困文化体现在人们对生命的漠视与自我意识的缺乏两个方面,而以后者尤其触目。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农民们从自然生死场上“动物般”的生和死,到民族生死场上“生”之意识的觉醒,从而向“人”的更全面解放迈进了一步。作者在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描绘中,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捍卫。小说以“印象式”素描,抒情化的语言,自然朴素的形式追求,强化了作品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5.
论萧红文学创作的东北地域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红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她的作品能赢得国内外一些读者的青睐 ,是与其文学创作的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分不开的。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及其文化 ,决定了萧红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和艺术成就。东北地域文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尤其在题材、表现视角、人物与环境描写等方面 ,表现得更为突出。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开拓、闯荡、狂放、自由等精神 ,更在萧红身上发扬光大 ,她那任性倔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标新立异不拘成规的艺术创造 ,都得利于黑土文化的熏陶与滋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的分析 ,并在与鲁迅创作的师承关系及同期作品的比较中 ,表述这么一个观点 :虽然萧红对生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但她以极其个性化的创作深入人心 ,提醒人们只有改造民族灵魂 ,民族才有出路。因此 ,其思想价值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7.
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家,萧红以其《生死场》写下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其《呼兰河伟》对民族痼疾的深刻示而“终于同鲁迅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更以其敏锐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女性受难图,以近科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她的小说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民族关怀上不逊色于男性,在对女性的关怀上又有其独特的意义,她的小说以空间来结构,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小说的现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是萧红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的结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萧红创作乡土情结的独特魅力,而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实践,又使萧红的乡土情结完成了对同时代作家的理性超越。探究萧红乡土情结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是全面了解萧红及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2011年萧红诞辰百年开始,这位民国时代的传奇女作家就渐渐成为了文化市场热追的对象,关于萧红的书籍、影视等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今年是萧红逝世72周年之际,随着近日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萧红热再起高潮,出版市场上,短时间内就有多部关于萧红的传记作品上市,以至有媒体称萧红产生了"明星般的效应"。这些文化报道、评论,可说是概括了眼下《黄金时代》上映所引发的新的"萧红热"中萧红被娱乐化、消费化的文艺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末,萧红在其创作的后期逐渐脱离了抗战文艺模式。她的创作立足于女性立场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民族圣战提出了反思,意味着女性知识分子对民族解放、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潮转向直接为抗日救亡服务的时候,萧红仍按“五四”新文化启蒙方向,保持鲁迅文学战斗传统,沿着文化反思轨道,依照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解剖民族心理痼疾,以展示人们心灵创伤和精神重载,开启人们对国民灵魂改造与重构的关注。 我们进入文化视角看萧红的小说,她30年代的《生死场》在表现“生”与“死”的“相走  相似文献   

18.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的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通过描写人物在追求中的幻灭,暗示出社会的重压、时代的黑暗,这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萧红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