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007年,新闻界最受关注的事情就是一个名叫兰成长的记者在山西被黑煤矿的人暴打致死.家属坚称兰成长是受报社的委派去调查采访的,但山西方面则声称兰成长是敲诈勒索而不是调查采访,记者站也公开表示兰成长去煤矿“纯属个人行为“.……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7年,新闻界最受关注的事情就是一个名叫兰成长的记在山西被黑煤矿的人暴打致死。家属坚称兰成长是受报社的委派去调查采访的。但山西方面则声称兰成长是敲诈勒索而不是调查采访。记站也公开表示兰成长去煤矿“纯属个人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们看到,媒体在报道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去进行扎实的调查,还原事情的经过及影响。一些报道甚至不去采访一下当事人,这样的报道出来后就难以谈得上客观、公正和全面,它只把事情的一个方面或表象呈现给人  相似文献   

4.
古人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维护家庭和睦兴旺、成就一番事业之首。这道出了一个重要道理:人成方能事成。何以人成方能事成呢?因为,事情是要靠人去做的。一个人具备了办成某件事的素质和本领,他才能办成这件事;素质越高,本领越强,这件事也就办得越好。以编辑工作而论,出书方向靠人去坚持;选题靠人去发掘、捕捉;书稿靠人去组织、  相似文献   

5.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于是就遭人羡慕遭人喜欢遭人讨厌。只是干记者这活的基本功,除了手快腿快脑子快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件,就是“脸皮要厚”。年头儿一长,对好些事都有些满不在乎,尤其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可是1995年夏天的一件事情,却至今使我心里很内疚。那是六月初吧,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来成都,要在锦城艺术宫作一场报告,领导让我去采访,说是无论如何也要抓个好新闻回来。我们还预先设计了一个方案,说是搞广播的就采访同行,采访那个叫卓玛的播音主持人,这样角度新一些,容易“出彩”。可是一到现场,才发现任何“设计”都是白…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所谓一位令人敬仰的人,无非是一生秉承着一个信念做了一件事情。新中国数字通信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就是这样一个人。"‘修身齐家治业育人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我还只能做一点,可这是目的和要求,这是我的座右铭。"吴佑寿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在工作平台上看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接到电话去进行会议采访、领导采访、战线采访的记者之外,大部分记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今天的工作是什么?选题在哪里?有时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时等着领导分派任务、有时捡点别的报纸报了但是自己报纸还没报的漏、有时看看时政记者的消息里有没有还有待发掘的地方然后汇报。但是这样寻找新闻总是会让人感到疲倦,因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找到读者关切的选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名人的报道,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名人是忙人,难得有整块时间坐下来与记者大侃其经,但这还不是采访名人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0.
流沙 《出版参考》2011,(12):42-42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1.
“调查采访”,不就是为新闻写作搜集素材吗?既然通过看文件、打电话、跑机关也可以为写作某一篇稿件得到足够的材料,又何必非要我劳神费力地跑到下面去呢?既然下去找几个人扯一扯、聊一聊就可以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某项工作的经验体会搞清楚,又何必非要我住到老百姓的炕头、工地的工棚、连队的集体宿舍里去呢?”——有些同志这样说。无可否认,新闻采访作为记者、通讯员必须不间断地进行的社会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积累资料;也无可否认,有时候,看文件、打电话、跑机关也能得到新闻素材,甚至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但是,新闻界有一句十分流行的名言:“涉深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名人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但要让采访出“彩”,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3.
提起曹慧娟,使人想起1990年7月地区水文总站给和田报编辑部打来的一个电话:“你们是开玩笑吧,怎么派一个小姑娘到黑山去。”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地区水文学会的负责人深有感慨地说,和田的水利事业对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水文工作者的艰辛。如黑山水文站,离和田市有100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外界不了解他们,新闻记者也不去采访他们…… 在场参加座谈会的报社负责人立即接上了他的话茬说:“一定派记者去采访。” 当时,22岁的记者曹慧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积极主动地请求去黑山采访,态度十分坚决,领导便答应了她的请求。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据悉,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刚"一女二嫁"的出版恩怨终于了结,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经调解《福布斯咒语》专有出版权归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记者随即电话采访了王刚。王刚说:"我很高兴这件事情有了一个司法结果,也很高兴版权归了人文社。这件事情有了一个结果总算对于读者有了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基层通讯员,由于业务水平还不很高,在采访活动中,往往注意到了大的事件的过程环节,有时忽略了一些细小的事情或细节,到落笔时,这些次要的细微末节也非写进去不可时(当然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那么,就要暂时搁笔,去补充采访.如笔者在1995年12月6日同乡宣传委员一道,去本乡熊河村采访县烟厂小康工作组帮助烟叶生产一稿时,文章写到中途,却觉得一个细节非写进去不可:就是小康工作组长周国华同志下午六点钟回厂“问诊拿药”一事,夏天天长,他“拿药问诊”连夜赶回熊河村来了吗?由于采访时忽略了这个细节,为了这件“小事”我暂时搁笔,于次日一清早骑车赶到熊河  相似文献   

16.
刘志奇 《声屏世界》2011,(6):134-135
每一个消费者,首先是情感丰富、个性禀异的真实的人,同时,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个群体,又同样有着一些相同的特质。只有了解这种特质,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实用主义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要让中国人去做一件事情,一定得有一个实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20.
我过去认为:一个人要么讲理,要么不讲理。 没人告诉我:通情达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要做的选择。道德标准和其他标准一样,也会恶化。有时候,道德的界限并不很明显,你也很难确信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候社会和商界会给你的决断笼上一层阴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