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32-34
44)“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3.
《野草》是“大欢喜”的产物,揭示了精神炼狱的过程与苦斗后的结果,也展示了创作当下的激扬状态与自由意志.《野草》最突出的文学特征就是它的隐曲的、深邃的、哲理性传达的象征性.鲁迅以降,耿林莽代表性地延续《野草》的精神与传统,其散文诗最令人发颤的是其中的忧郁内核.其实,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一批人和一批作品,是一个精神拷问、虑意现实的传统.这种悯情深度与精神向度,出以一种象征性曲笔的独语,形成了张力道劲而诗性沉郁的基本风格,也形成了自由结集的“我们”诗群.  相似文献   

4.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回望20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学”和“启蒙”是两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的关键词。百年以来,启蒙领域和文学领域的研究各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难发现的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将“文学”与“启蒙”分开进行考察,而很少涉足它们二者相连所形成的迷人场域。姜异新的学术专著《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以全新的视角,为通往那个神秘场域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1981年1月1日,詹宏志在《书评书目》发表《两种文学心灵》,论及台湾文学是否属于“边疆文学”问题,引发了“台湾文学地位论”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湖南师专系统协作编写的《作文学》(张会恩主编,中南工大出版社出版),是很有特色的一本写作教材. 《作文学》是以文章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构它的理论体系的.作者用了十二章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作文的基本原理:前有“绪论”一章,对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进行了史的考察;其中“作者”一章,论写作主体;“感受”、“思维”、“想象”、“情感”、“构思”、“技巧”、“文采”七章,论写作过程;“读者”一章,论文章阅读;“规律”一章,论写作的基本规律;再加下编的文体论,就构成了对写作活动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构成了全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文学》是以恢宏的气势、求实的精神来建构理论体系的。这一点,从“绪论”一章可以看到。要论及作文  相似文献   

9.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陈伯海先生在他《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格》一文中提出“杂文学的体制”这一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他指出:“在传统文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文学与非文学的因素一直是交织着的,从来也没有断然剖分。”“后世所谓的‘文’始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那种以为我国古代文学观念是由杂文学逐渐演进到纯文学的看法;其实是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①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发现。笔者认为他所说的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的交织,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中国古代散文文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由小道向主流的地位升迁,得益于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植人。与此同时,一种潜在地受西方影响的文学“游戏说”消然产生。晚清文学游戏说,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小说家之“载道”功利,又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之消遣娱乐的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文学观,它产生于晚清一批与“科名”失之交臂,或有意无意间沦为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中。论文以《游戏世界》、《小说林》杂志及王国维、周氏兄弟为个案,对这个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2.
<正>刘勰十分重视对文学变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他在《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中不但总结出一些文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且提出过文学发展的基本路向。该书第一篇《原道》就接触了“人文”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文体论中,通过“原始以表末”,简要阐述了各种体裁的起源和发展;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中,以《通变》篇从理论上专门论述了在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问题,以《时序》篇论证了文学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杂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相似文献   

13.
重读一百年前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更能看出其独具一格、卓尔不群.作者不是以某种“主义”而是以“全义”的视阈,以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的三重角色,从(F+f)的“文学公式”出发,以“焦点意识”、“幻惑”、“文学语法”、“暗示”、“渐进推移”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为中心,以18-19世纪英国文学原著为主要例证,阐述了文学构成论、文学特性论、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论、文学修辞论、文学推移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写成的自成体系的文学概论著作,对今天的中国文论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七十多年前出版的张我军译本错译甚多,在译本严重老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加以重译.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15.
下篇:艺术形象与语文教育一 艺术形象与语文教材1.形象论:文学是“一个声音——形象的体系”文学的本质是“多元化的性质系统”,是“多种性质的‘集合体’”.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是性质系统中的一个性质因子.如果是理性地反映社会生活,那就不是文学,只有感性地也即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才更切近文学的本义.文学是通过对形象的描写来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希·萨·柏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16.
皖籍女作家石楠的长篇新作《陈圆圆·红颜恨》破除一因一果的惯性思维模式,穿透历史偶然性迷雾,为一代名伶辩诬,给“女祸”论以还击。小说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复杂性格的历史人物,并在《序章》、《尾曲》中采用了别具一格的荒诞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文人学者对历史和历史中人的多元化评说,幻出了优美文学意蕴与厚重史学之论的绝好交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于抨击“文以载道”的响鼓重捶中启幕.然而,它只反对新载之道,而非所有之道.革新文学以配合思想启蒙是文学革命的基本方向.投入文学的作家们的最高愿望是救亡新民.问题文学是启蒙精神与作家人生体验相结合的产物.错误源于先驱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夸大认识.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均未跳出“文以载道”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简单对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以及其代表作品——《李尔王》做了简单地叙述,重点分析了悲剧理论;然后,基于其悲剧理论对《李尔王》的文学意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所在.本篇文章重点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当中的“卡塔西斯说”、“悲剧情节论”以及“过失说”等等重点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进行深刻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诸如性格、情节以及悲剧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等多个角度,说明了《李尔王》的悲剧感的产生原因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中,被后世批评家许以“豪”字者,可谓不乏其例,诸如“豪劲”、“豪旷”等等;专以开疆拓土、驱寇御侮为内容的边塞诗,在唐代也蔚为大观;以《少年行》、《侠客行》命名,正面题咏侠士豪俊的诗作,更是代不绝书,时时间作。这说明,反映在唐人诗歌中的,除却含蓄凝重、温文尔稚的儒士风范,还有一种尚武任侠、激昂慷慨的豪侠襟怀。本文拟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渊源、构成以及前后期的发展变化,进行大致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