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捧回长江韬奋奖奖杯,我又获得"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百感交集中,想起16年前拿过的韬奋新苗奖。那时,为鼓励新闻学子,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改革月报杂志社在全国新闻院系中评韬奋新苗奖。我幸运地获得一等奖,名单还上了《人民日报》。这是我大学时拿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的一个奖。老师在送别时对我说:"韬奋新苗奖与新闻界的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仅一字之差,希望你有一天把它改过来。"当时觉得有点儿玄,权当老师鼓励。要知道,我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原名恩润),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州市,祖籍江西余江县。其父邹国珍,虽然是福建省盐务局的一名官员,但一生清贫。其母是个“大家闺秀”,但在韬奋12岁时,却失去了母爱。幼年发奋读书邹韬奋5岁开始读书,先是在家塾,后人福州工业学校。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实业救国的工程师,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公学,韬奋从公学附小读起,一直读到大学二年级。可是他对理工缺乏兴趣,实际上他用很多时间来读文史书籍。他在大学学的是机电工程,学了一年半就学不下去了。他决定放弃工程师的前程,报考上海…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爱国先驱韬奋先 生在世上只走过了四 十九年,但他一生英勇斗争与艰 苦卓绝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我 们学习。在艰苦的环境里,他无时 无刻不在出刊、编书、撰写文章。 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其劳作成果 令人赞叹,后世出版的《韬奋全 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竟有14 卷,达800万字之巨。他在世时,针 对时局,抨击时弊,为国家和民族 呼号。在共产党引导下,他成为一 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愧 为中国出版事业的楷模。 我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不 少韬奋主编的书籍,这些书籍中 的许多内容,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当时这些书籍对于我后来走上革 命道路,有着很大的关系。不是个 别人或少数人,而是许多青年都 喜欢阅读韬奋主编的书刊。可以 说,他引导和培养了一代青年人。 我们重温他在短暂的人生中 谱写下的不朽篇章,会激励我们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里,从小受到的是封建思想和旧礼教的“熏陶”,刚满5岁时,就开始读《三字经》。1909年春,经过八年多儒家文化的“启蒙”后,韬奋走出了家塾,考进了福州工业学校,开始接受“洋学堂”的教育。1912年10月,韬奋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带到上海,报考南洋大学附属高等小学。当时已开学一个多月了,而4年级中正好有一缺额。经沈叔速校长亲自主持考试后,韬奋作为插班生进入该校,开始了他在上海的求学生涯。(-)南洋大学当时已经是国内著名的工程学校,由附小毕业可直接升中院(即附中),中院毕业可直接…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6.
聂震宁 《出版参考》2016,(12):62-65
第三章 敢斗争 3.批驳胡适 韬奋与胡适曾经有过声气相投的一段经历.五四运动前夕,韬奋还在圣约翰大学求学,就已经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言行,特别是在文学改良上的主张相当认同.韬奋与1920年开始着手翻译《民本主义与教育》,该书作者杜威就是胡适在美国求学时的导师.  相似文献   

7.
我是在不经意间,知道韬奋图书馆这个名字的。那时我刚到人民出版社工作,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平时无事可做,就钻进资料室里找书看。发现许多旧书上都印有一个椭圆形的蓝色的图章,刻有“韬奋图书馆藏书”几个字。我并没有在意,仅想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图书馆而已。谁知道在三十年后,我竞和这个韬奋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8.
我这个人,命运多舛,一言以蔽之,就是“生下不久就挨饿,读书不久就停课”。刚跨入初中校门,十年动乱便开幕,不久便辍学在家。求知欲甚旺,却苦于书荒,便不耻下借,每每厚着脸皮向亲友、同学讨书看。因限期归还,便争分夺秒,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快速阅读,不求甚解的习惯。参加工作后,不善交际,业余时间大多扑在书本上,一日不读书便觉闷得慌。那时,我在煤井下挖煤,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靠我的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并无余钱买书。但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了———书店里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书籍,常常令我“馋涎欲滴”。为了…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曾迷惘过,也曾被社会一些现象牵引过。我羡慕时代的弄潮儿,更羡慕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过人的气质,追崇那些伟人般的人格魅力。但在即将跨入三十岁的门槛时,我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新闻写作之路。有人对我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在家好好带孩子比什么都强”。这话也曾使我犹豫过,初为人妻,常常被生孩子、带孩子所困,学习的兴趣并不大,可转眼一想就要跨入21世纪了,我一个新时代的女军官,就这么当个不声不响的家庭主妇,我不甘心。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当今社会:“女子有才才是德”,知识必将是时代追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2)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读书是培养、提高这些素质的基本途径。我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自进入大学后,我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读书上,除了本专业书外,还阅读了有关新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4,(Z2):9-11
<正>我已到古稀之年,大半生平平庸庸,实在无话可说。唯有与书结缘,略有心得。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读书使我明白了道理,读书使我找到了快乐。我能够从小学读到大学,首先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否则,像我这样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不会有读书的机会;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没有她老人家的含辛茹苦,不会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12.
停不了笔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一家市级报纸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我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也多次产生过停笔的念头……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爱看连环画和唐诗宋词。从小学到中学,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评讲。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将来一定要当一名作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带给我的最大快乐,就是可以自由读书了. 与书结缘可追述到小学识字始.读小学时正逢"文革",几乎一切书籍都成了毒草,惟有八个革命样板戏连环画可读.后来,邻居偷偷借我几本破旧的《三国演义》和《水浒》连环画,看得如痴如醉,对刘、关、张喜爱有加,还将108将背得滚瓜烂熟.读中学时取出家里私藏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悄悄阅读,还是偏爱《三国演义》.那时,过去出版的书籍都成了禁书,只能读鲁迅和浩然等几个人的书,故被喻为"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海岛女民兵》、《渔岛怒潮》等小说给我留下了颇深的记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每天中午陈醇老师用浑厚的嗓音播讲《渔岛怒潮》,令人陶醉!后来邻居借给我几本泛黄的《红岩》、《林海雪原》等"毒草"小说,才发现别有洞天,暗自感到这些"毒草"比公开出版的书更好看.  相似文献   

14.
整理旧物时,一份发黄的教案赫然跳入眼帘。我有理由认定这是我的一份珍贵的人生档案。我的教师生涯,就是从它开始的。 1975年,我上了和县师范学校。是推荐的。那时上大学靠的是老茧,电影《决裂》里批判马尾巴的功能,就说到读书和劳动是分不开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分不开的,我们常常和老师在一起喝酒,还划拳呢! 学校有两块牌子,除了师范学校,还有是“‘五七’大学”。学校跟生产队一样,依山傍水,有大片农田。每学期上两个月的课,种两个月的田。读书不用考试,上课也和开座谈会一样。我曾和现在的学生说起过这段往事,学生们都高兴死了,说随便怎样,只要不考试就好。 那时时兴学生教学生,两个语文教师就推荐我,说我会写文章,教语文一定能行。就这样我这个鸭子被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倡导的韬奋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纪念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后为三联书店)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对韬奋精神进行了再学习,又有新的领悟.现就自己的体会写来,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女记者,我曾采访过许多普普通通的女性,而我的收获,却不仅仅是见诸报端的文字。初秋的一天,我去采访礼泉县一位普通的农妇——雒秀霞。晚上,我们睡在一铺炕上,海阔天空地聊起来,就象久违的朋友。雒秀霞说:“我真羡慕你们,有文化,象男人一样在社会上干事。可我不行,我的父母认定女孩子不会有出息。小学毕业,尽管我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初中,可家里执意不让我继续读书。后来,我有了三个女儿,我下决心让她们读书……”雒秀霞没有实  相似文献   

17.
人到老年,总好回忆往事。回忆时,总会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时的老师,他们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回忆时仍是历历在目,备感亲切。对工作上引自己上路的老师,我也同样是在回忆中感恩、思念。在出版工作上引我上路的老师甚多,这篇文章,仅是回忆一次业务培训中的诸位老师。  相似文献   

18.
30年前,我在西北一个煤矿子弟小学读书,语文老师要求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作文.我写"我想当编辑"--当时并不知道"编辑"确切是干什么的,只觉得"编辑"是个和书报有关的职业.  相似文献   

19.
郭老的对联     
三联一位老先生去美探亲,来信说郭沫若曾为韬奋图书馆题写过对联,可能收藏在上海韬奋纪念馆内。鉴于此,领导上让我利用春节去上海探亲的机会,带上寻访对联原件的任务。在三联老先生欧阳文彬的帮助下,我参现了韬奋纪念馆,并将郭沫若为韬奋图书馆的题词翻拍带回来。  相似文献   

20.
每年这个时候,总觉得有话想说,虽然要讲的话已经有许多人讲过了。今年是韬奋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六十年,一个甲子,韬奋先生的形象,他的语言、道德文章,还是那么清新,那么深刻,那么辉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