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晴 读了苏教版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有恒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叙写了谈迁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这篇课文虽是写人,但又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描写,在备课中应该注意抓住主线,即文章的题眼、语言,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感受文章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文章叙事生动,揭旨有据,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刁踌的售僦能叻我们成功。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引思。1.齐读课题。2.谈迁的心中究竟有一个怎样的信念呢?(出示写“信念”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回顾全文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呢?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因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下面就《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备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注重言语形式,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蕴藏在具体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9.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相似文献   

10.
对课文中具有丰富形象内涵的词语,教者应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展开合理想象,使词语变成活的画面,化作活的情境,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有位教师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为引导学生感受谈迁在困难面前坚强的  相似文献   

11.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两次编纂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谈迁不畏困难、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课文文字朴实,没有过多的情境渲染,也没有故事情节的铺陈,只是采用白描式的记叙手法进行简单叙事.显然,要让小学生领悟人物的精神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2.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90年代,“训练”一度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目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训练”一词出现近20次。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课堂教学中“人文感悟”“文本对话”成为热点。“感受”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18次,涉及阅读教学的有11次之多。’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 本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课文,记叙了明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体会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6.
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条件下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叙述.短短600多字却讲述了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经历,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概述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困难是对谈迕这个人物了解很少.课文又没有详细的故事情节。这就要靠教师补充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17.
顾婧 《学子》2012,(11):64-6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后世认为,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参禅,也同样印证了由青涩到成熟,直至圆融通透的人生。而笔者认为,此三重境界不仅印证了人生,还印证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便...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通过近几年听课发现,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齐全,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停留在浅层次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少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1.识字教学富于趣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  相似文献   

20.
黄艳芬 《辅导员》2013,(24):40-40
<正>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人文性的功能被过度夸大,而基础训练则被不断淡化。语文教学演变成了实践表演课、生命教育课、思想品德课,渐渐失去语文教学的实质。其实,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关注听说读写的过程,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一个平衡点:在指导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下面,我结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