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难以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角度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面对物理新情境,思维不能由此及彼地迅速转换,使得众多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物理问题成为“难解”之题.其实,如果我们能拓展思维,巧妙转换,不少物理“难题”会变得非常简单,以下试举一例说明之.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0.09千克的物体 M放在光滑圆弧轨道OA的最低点O,质量为0.01千克的子弹m以100米/秒的速度水平击中物体M并留在其中,求物体从开始运动到返回○点所用的时间(圆弧轨道半径为39.2米).析与解:对于该题,学生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很快能求出物体获得的速度υ,可物体获得速度υ后沿圆弧轨道的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如何求来回运动的时间?很多学生一筹莫展.而一些思维活跃深刻的学生,在仔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后,可以发现它受重力和轨道支持力的作用完全相似于单摆的受力情况,而且通过计算还知道,物体在圆弧轨道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半径夹角θ<5°.因此可把物体在圆弧轨道上的运动归结为单摆的振动,则所求时间t=T/2=π(l/g)~(1/2)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维逻辑性思维逻辑性主要反映在对问题的已知、求、解三方面始终很明确,分析问题时能弄清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前后不相矛盾。对于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特别是同时出现几个相关的物理现象的问题,思维的逻辑性更显得重要。例1:如图1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为M=20千克的小车,小车上面放一个质量为m=5千克的物体,物体与小车之间的静摩擦系数μ0=0.2,滑动摩擦系数μ=0.15,用F=100牛顿的外力拉小车…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目标预设: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2.认识常见的秤,会用秤称简单物体的质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可根据教学进度酌情划分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复习引入师:一节课的时间是40(),括号里要填什么?“分”是一个时间单位,表示时间的长短要用时间单位。一枝铅笔…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受、体验以及估算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准…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受、体验以及估算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训练。解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从对一道题的分析谈一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题:一个质量为m,带有电量为-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OX上运动,O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轴正向,如图所示。小物体以初速V0…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 ,应创设激发学生创新的发生机制 ,才能培养出思维敏捷 ,勇于开拓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初中化学计算的教学中 ,如何通过有关天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达到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十几年的化学教学中 ,总结出天平问题计算的几种类型 ,现例解如下 :一、通过物体与砝码位置颠倒的计算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左码右物 (反称 ) ,求物质质量。例 1.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 4.0克物质 (1克以下使用游码 ) ,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物质的位置放颠倒了。则该物质的质量应是 (   )。A .3 .9克 B…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两个类型的问题历年来很多教师分析不够,只教给学生结果,导致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对问题依然存在疑问,不甚理解,很难达到触类旁通,成为能力的教学目的。下面就这两个问题的课堂教学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问题一:如图一所示,带有1/4圆弧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圆弧面也是光滑的,物体质量为M,质量为m的小球从圆弧最高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问滑到B点时小球的速度,已知圆弧半径为R。对此题,教师一般给出下面解法:小球到B点时应具有水平向右的对地速度,令为V,M具有水平向左的对地速度,令为V′,则由水平方向的动量守…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页。【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一、汇报导入,初步感知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通过  相似文献   

11.
物体沿上凸圆弧的运动分两种情况:第一,物体在圆弧之上,如图1中的球A。第二,物体在圆弧之下,如图1中的球B。解得丽)(丫万一一1)R,即丽的最小值为(了.厄,一1)R。〔例2〕图3是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高为h的圆弧轨道。一物体从轨道底端A以速率以冲上弧面,不计摩擦。假设物体所受圆弧的正压力为N。  相似文献   

12.
林武 《福建教育》2007,(2):52-52
《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理解克与千克的进制关系,培养学生对量的估算能力。由于质量单位不如长度单位直观、具体,因而学生理解和建立千克的质量表象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该如何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呢?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有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86—87页,练习十八1——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l千克=1000克。2.了解一些常用的计量工具,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方锦飞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3):35-36,43
题1 水平轨道与半径R=2m,高为h=0.8m的一段圆弧光滑轨道连接。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从水平轨道上以初速度v0冲上圆弧轨道并通过最高点而没有脱离轨道,求物体的初速度的范围。解析 物体从水平轨道至圆弧道顶端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v20=mgh 12mv2,①式中v是物体在顶端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估测能力。【教学准备】台秤、1千克重的物品(水、木块、铁、毛线、苹  相似文献   

17.
吕守红  李霞 《山东教育》2000,(28):42-4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要完成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公斤 )。初步建立 1克和 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千克 (公斤 )=1000克。 (2)会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在民主、开放 (包括课前开放、课中开放、课后开放 )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  相似文献   

18.
刘仁余 《中学理科》2004,(11):17-19
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很好掌握 ,而几个物体与地球、弹簧等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不仅较难 ,而且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类型的问题尽管系统内单个的物体机械能并不守恒 ,而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却是守恒的 ,因为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内力 .现归类分析如下 ,以供参考 .一、物体与物体直接接触【例 1】 如图 1所示 ,带有光滑的半径为R的 1 4圆弧轨道的滑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此滑块的质量为M ,一只质量为m的小球由静止从A点释放 ,当小球从滑块最低点B水平飞出时 ,滑块的反冲速度为多大 ?解析 :因为水平面光滑 ,…  相似文献   

19.
速度的分解     
速度的分解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速度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认识不清,下面就一道典型的例题,分析、归纳学生们在解决速度分解问题时普遍遇到的思维障碍.例题:如图1所示,两个不计质量的定滑轮悬挂在同一水平面上,两根不可伸长的绳子分别跨过定滑轮,一端都与质量为 m 的物体相连接,另一端各与质量为 M 物块相连接,已知 M>m,先用手拉住中间物体 m,由静止释放后,当两端物块 M 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速度 V 时,中间绳子恰都与竖  相似文献   

20.
<正>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连接体问题中,学生最大的障碍是找不到连接体中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其实常见连接体的问题,通常可按二者的速度关系分为三种模型,抓住各自模型的特征,一般问题均可迎刃而解.模型一:如图1特征:两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位移始终相等,因此任何时刻两物体速度大小始终相等.【典例1】一根细绳不可伸长,通过定滑轮,两端系有质量为M和m的小球,且M=2m,开始时用手握住M,使M与离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