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风藻》吉野诗的作者通过模仿、比拟、联想等方法将原本没有关联的中日神仙传说建立联系,成功借用汉诗文的表现形式,在宫廷这一政治空间范围内,将吉野塑造成仙境。但由于吉野诗作者立场的局限性以及吉野诗的公共性质,对所模仿的中国游仙诗的精髓——隐逸思想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共鸣,只是通过隐逸心境的摹拟表达了对隐逸的憧憬。不得不说《怀风藻》吉野诗尚停留在对中国仙境的摹写阶段,吉野的仙境化即是吉野诗的主要创作目的,这与中国游仙诗所表现的隐逸主题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作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作者都厌倦官场的纷纷扰扰,向往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水,表现隐居的乐趣。然而,二人的不同个性与经历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展现了作者不同的隐逸情怀,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相似文献   

3.
《宋书》本传对谢灵运仕与隐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叙述,但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其中“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一句,实是揭示了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希隐怀归的重要主题。这种隐归情绪存在于谢灵运整个仕宦过程,在他的乐府诗、山水诗、赠诗中都有表现。《山居赋》的写作动机,在于向朝野士庶解释隐逸行为,并且建构一种以自然思想为基础、顺从性情为宗旨的门阀士族新的隐逸思想。同时,谢灵运还有意识地标榜存在于会稽郡中的新旧两种隐逸传统。谢氏上述行为与思想,在中国古代隐逸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春晓》一诗孟浩然所,作其作品多抒发个人的情怀,表现田园隐逸的生活。他的小诗闲淡清远,含蓄爽丽,耐人玩味。《春晓》流传极广,是小诗中的代表作。首二句先言不知不觉到了天明,一觉过后听到许多鸟儿的啼叫声。末二句写昨夜一宿的风雨声中,花落不知多少。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应该使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被历代诗论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正是通过歌咏田园生活反映诗人隐居思想的代表诗作。所以在高三年级教这两首诗,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社会现实的思想感情,还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现的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通过多角度对比,诗人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相似文献   

7.
孙敏 《文教资料》2013,(29):20-22
《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恩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昭明文选》招隐类所收招隐诗抒发的都是归隐山林的情致,表现为一种文本式存在。左思、陆机等人并没有栖隐之迹,他们只是在招隐诗中流露出对老庄思想的心仪见重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欣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田园诗一般认为肇始于东晋的陶渊明,陶氏同时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实则继承了先秦《诗经》中以《豳风·七月》为代表的侧重农事题材和以《卫风·考》、《陈风·衡门》为代表的表现隐逸思想的两大诗歌系统。陶氏之后的田园诗如唐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作品却偏重于隐逸。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相似文献   

11.
《山园小梅》为宋代诗人林逋所作。林逋,字君复,为当时诗坛上的名诗人。《宋史·隐逸传》说他“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可见,他一生过的都是隐逸生活。这种恬淡好古的性行、隐逸幽雅的生活,也就必须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山园小梅》诗就是他的生活,意趣的形象的反映。 《山园小梅》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主观情志熔铸于具体的物象,表面上是歌咏山园之中的小梅,而实则无处不在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  相似文献   

12.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左传》大量引《诗》,自有其原始的实用审美观。《左传》崇儒擅兵兼法,但由引《诗》用《诗》决定的《诗》审美观遵循的则主要是崇儒的原则。《左传》不是以自觉的文学欣赏来确立引《诗》的取舍标准,而主要通过阐释《诗》的功用性即政治教化、伦理性即秩序道德、仪式性即形式意味表现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五律。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的,他继陶渊明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的诗,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谢眺所发展的山水、行旅题材的诗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河。他的诗中,大多是描写山林幽静的景物,田家怡然自乐的生活,个人求官不遂的苦闷,洁身自好的孤高  相似文献   

16.
一、同中之异从主题看,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不和权贵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但《爱莲说》表述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逸乐道的隐逸情趣。  相似文献   

17.
殷璠的《丹阳集》是现存唐人选唐诗中唯一一种以籍贯为单位来选诗的诗歌选本,对今人研究唐代的诗学风尚和地域文学有着较大的文献价值。《丹阳集》选诗存在尚骨力、重声律、文质并重、情理兼取、取诸诗人之长等标准。《丹阳集》的编选显示了当时润州地区文学创作有着崇尚隐逸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先民思想的体现。儒家将《诗》列为经典,使后世人们常从儒学角度研究《诗》。实际上,《诗》产生于先秦,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常常出现《诗》的痕迹。道家的代表著作《庄子》无论在精神内涵上还是表现艺术上均可体现《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以归隐为题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为后代这类题材的作品奠定了原型。到了汉代,隐逸诗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出现,成为汉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驳杂的,已不像《诗经》隐逸诗那样纯净,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汉代隐逸诗有的沿袭《诗经》四言体,有的则采用长短不齐的句式,在诗体上有所突破。不过,从艺术成就方面衡量,汉代隐逸诗远远低于《诗经》同类作品,缺少那种深远的意境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