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刊刻的日用类书作为当时民间社会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通俗读物,在孩童教育内容上,它包括了对孩童进行孝亲敬长、笃敬求学等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在表达方式上,它将儒家所宣扬的孝悌、诚敬等核心伦理思想以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予以呈现.通过这种方式的传播,使得儒家伦理思想对于当时孩童和普通民众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养成教育是指从小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生活习惯,使其言行举止规范化的教育。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的养成。我国自古重视儿童的教育和品德训养,古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其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品德训练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早在先秦时期,《周易·蒙  相似文献   

5.
童蒙养正     
童蒙孩子的教育包括各种各样的问题,童蒙养正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童蒙养正     
童蒙孩子的教育包括各种各样的问题,童蒙养正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6年8月25日至26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70多位海内外学者参会。会议议题广泛,涵盖自秦汉至近现代各个时期的童蒙教育及童蒙文献研究,反映了童蒙文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问题也凸现出来,很多人认为当今中国已经没有了"贵族"这类群体,即便有也是以金钱身份去衡量,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从儒家道德哲学角度出发,对比古代儒家伦理中的贵族观,也就是君子观念,寻找缺失的道德修养;同时引申出儒家伦理思想对西方贵族观的影响。最后上升到贵族的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伦理规范作为对教育者行为的应然性规定,其合理性取决于制定者是否具有辩证的视野:在所关注的问题域中,教育道德之实然和应然是两个必要的视点;在规制对象上,教育伦理规范对教育者个人和社会都应具有调控作用;在功能设定上,教育伦理规范不仅必须抑教育行为之恶,而且也应该扬教育行为之善;在目标向度上,教育者美德与善行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当教育伦理规范的制定者具备了这种辩证的视野,教育伦理规范才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从而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获得人的认识论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童蒙教育又称为启蒙教育,清代童蒙教育从形式上可分为义学、私塾、村塾等,清代前期滇西北童蒙教育以义学为主,至中后期私塾占据主导地位。清末教育改革,义学、私塾多改办为初等小学堂,因滇西北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私塾一直延续至解放时期。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儿童自然教育以儿童和自然为双重视角,既要通过自然环境来实现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也要在教育过程中为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保意识来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未来保障。儿童的自然教育要同时兼顾自然物和自然性,而要实现这双重目标,就要为儿童创造回归自然的外在条件,让教育教学回归感觉以及实现自然游戏权利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12.
吴晓慧 《成才之路》2021,(10):24-25
6岁到8岁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此阶段的儿童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关怀伦理视角探寻解决家庭教育中儿童爱的缺失这一深层次问题,通过关怀伦理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以真关怀护航儿童健康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提问颇具哲学色彩。基于哲学视角的儿童提问经常涉及到三个领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提问、对逻辑问题的提问、对伦理问题的提问。成人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忽略、敷衍儿童的提问,殊不知儿童提问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儿童提问有以下五个方面教育意蕴:儿童是一个宝藏,需要用科学的儿童观重新去认识、解读;呵护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善待儿童的精神萌芽;摒弃优越感,尝试向儿童学习;守卫童年,避免儿童被过早的成人化;以儿童哲学为载体,挖掘儿童的哲学潜能。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经学”研究中,传统经学的知识系统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前者被割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后者被打破,成为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词.但立足于发展的眼光,割裂与打破也可以看作是超越与发展.目前的关键在于:割裂之后如何整合?超越之后如何回归?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儿童发展领域中结合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在不断增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这一研究做出了重要基础性贡献,他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学派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了人类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规律,注重环境在促进认知发展中的作用~([1]199)。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成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目前,我国对维果斯基学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心理学阐述、借鉴和比较,但有关其理论对儿童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就以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立论视角,尝试阐释儿童文化及其现代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6.
《爱的教育》这部小说巧妙地借用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呈现了父子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等人间真情,并由此上升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沉的大爱。这反映了他渴望通过教育拯救社会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独特的人文关照不仅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理性对待“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经提倡者认为读经具有文化传承、开发潜能、道德提高的功能。反对者针锋相对地认为读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读经尽管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当代对幼儿读经态度的改变取决于其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阅读文化经典更需要创意性的早期阅读。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了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其实就是一种经学视野,即从经学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意识形态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