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1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在北平将一个国民党海军上校执行枪决,一时之间轰动全国,他就是当时天津的接收大员刘乃沂.更令人瞠目的是,此案始终都与一个女人有关.  相似文献   

2.
说起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可谓是大名鼎鼎,尽管他没有显赫的战功,却是人人都不敢开罪的特殊人物,连戴笠那样骄横的特务头子也要经常给俞济时抛抛媚眼才行,可见他在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3.
1927年,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政权,与国民党武汉政府、奉张北京政府形成鼎足而三的格局.8月中旬,蒋介石突然宣布下野,4个月后卷土重来,建立起"蒋家王朝".蒋介石为什么一度退隐?究意是迫于形势呢,还是玩弄权术?  相似文献   

4.
七、情极恸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男子汉,是不会轻易落泪的,更何况一个军人.谁能想到,蒋介石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却曾经几度哭泣. 1926年3月,同民党内的右派分子散布谣言,利用蒋介石与汪精卫及苏俄顾问的矛盾,制造广东同民政府内部的不和.19日,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员利用机会假传命令,调动中山舰,并向蒋介石报告说,中山舰出动是共产党要抢黄埔的军火,逮捕校长.蒋介石信以为真,认定自己受到陷害,准备逃跑,行至半途返回,20日晨,下令镇压所谓中山舰阴谋,逮捕李之龙等共产党员50余人.  相似文献   

5.
《兰台内外》2011,(3):56-58
龙云因受到蒋介石的青睐,成为举足轻重的"云南王"。但他在执政过程中,却多次让蒋介石感到不满,关键时刻的"叛逃"举动,更是让国民党一方大受震动。他是怎么从蒋介石的"天罗地网"中逃脱的?又为何要"联共反蒋"呢?  相似文献   

6.
1949年上海战役失败后,逃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议论纷纷.当时,汤恩伯部队装备精良,然而只抵抗了十多天就全城崩溃.为了弄清失败原因,蒋介石指示陈诚在台北主持召开一次上海防卫战失败检讨会.  相似文献   

7.
徐平  汪琴 《出版参考》2007,(11):19-20
张静江,名人杰,字静江,佛号饮光,别号卧禅。年轻时为驻法公使馆一等参赞,曾慷慨资助孙中山白银三万两,名列民国“四大元老”首席。曾任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及日寇投降时,蒋介石趁着中国在反法西斯阵线中地位增强的机会,先后三次提出收回香港,然因中国是大国而非强国,或遭英国无理拒绝,或美、英狼狈为奸施加压力,使公理难敌强权,香港回归梦未圆.  相似文献   

9.
<档案春秋>编辑部: 2007年第一期的<档案春秋>上,载有江沙和建仁两位同志撰写的<韩庆恂的十六年军统生涯>专访稿,该文就韩庆恂对往事的追溯,披露了国民党军统特务参与的若干重大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中 《兰台内外》2006,(5):18-20
广州马棚岗,李宗仁险遭不测李宗仁,字德邻,1890年出生于广西。军校毕业后开始步入军界,与白崇禧、黄绍声气相投,匀拥护创建民国、矢志革命共和的孙中山先生,并先后加入国民党,共组桂军,先后击败陆荣廷、沈鸿英、马晓军等广西大小军阀,统一广西。1926年,李宗仁又率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其实他的搭档白崇禧则出任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两人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立下赫赫战功。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并奉派指挥桂系主力两个军与蒋介石、冯玉祥等军共同进行“二次北伐”,联合对张作霖统…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这个曾经叱咤中国的一代枭雄,或被尊为千古完人,或被斥为十恶不赦,争议极大,众说纷纭。这其中,有为他涂抹油彩的,也有使其面目走形的。那么,蒋介石到底是  相似文献   

12.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台北去世.次日凌晨丑时,鸡未鸣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张群(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打电话将蒋介石逝去的消息告诉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思绪万千,无法平和,向张群表示要去吊唁蒋介石.宋美龄得悉张学良的意愿后,第二天特许秘书陪同张学良独往凭吊对不起他的人.那时,蒋介石的灵柩尚未移至正式设置的灵堂,警戒的森严令气氛显得紧张,只有很少的人员出入.张学良向蒋介石送挽联瞻仰遗容后,伫立在棺前,望着那仿佛沉睡的面容,心中哀思缠绕着逝去的岁月——关怀与情怨交织、合作与交恶对峙的往事,仿佛都浓缩在他撰写的16字私挽之中.  相似文献   

13.
大溪档案,世所注目。原先估计,其中应该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有关材料。殊不料检阅之下,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在此前后的材料,居然少有涉及这一大事件的。至于是当时没有形成什么材料,抑或事后没有保存,甚至有意在整理时另行处理,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查核。说到底,档案,以及档案的整理公布,都不可能背离档案所有者的意愿和根本利益。明白这一点,对于大溪档案中没有四一二的材料,并不会感到惊讶。但是,在翻阅这一时期的材料时,看到几份涉及蒋介石、白崇禧关系的电报,倒也不无意思。两人间纠葛不少,恩恩怨怨,很是为人注目。大…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3期载有陈修良同志《刘晓同志领导白区工作的回忆(二)》一文,其中有段文字云:  相似文献   

15.
楔子 纤笔奇兵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临江仙赠丁玲》词中的名句,盛赞了作家手中的那支纤纤细笔.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一位在政治上偏右的自由主义者,他虽然不赞成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但更不赞成革命,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就不赞成,更不赞成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斗争中,蒋介石一直希望拉拢胡适,为己所用,曾有意请胡适组织一个政党并参加政府.胡适于1946年7月5日回到国内,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出席了为中共和民盟抵制的"制宪"国民大会.  相似文献   

17.
18.
蒋介石与CC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权力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皓 《历史档案》2008,(2):120-129
1947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宪政体制。1948年3月至4月,召开行宪国民大会,正式推行宪政。学术界认为,这是美国要求“民主”的结果,是国民党为了在政治上挽救即将崩溃的统治。这很有道理。不过,笔者认为这也是蒋介石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演变的结果。CC系本是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