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图,首先应观察画面的主体。这是画要表达的主题所在。抓住主体,以主体为中心确定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空间方位。展示出立体的三度空间。主体就是观察点,主体就是“序”。如《杨家岭的早晨》主体画面就是慈祥的、正在劳动的毛主席。《“绿色的办公室”》的主体画面就是全神贯注办公的列宁。其次,观察与主体画面直接相关的陪衬画面。就是伴随主体出现,紧贴主体,突出主体的部分。《杨家岭的早晨》的陪衬画面是小八路、桶、瓢、苗。《“绿色的办公室”》的陪衬画面是天空、草地、树桩、草棚、锅、壶。然后观察背景画面。背景画面是指在绘画、摄  相似文献   

2.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则无所谓实,没有实也就无所谓虚。在文学上虚虚实实运用得当会使文章增彩,  相似文献   

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所谓“虚”,就是松、淡、模糊甚至是“无”;“实”就是浓、重、密等等。没有虚实不成画面,虚实关系处理好了,就层次明晰,主体突出。不少优秀作家在写作中借鉴这种表现手法,使作品结构精妙,意境深邃,收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从  相似文献   

4.
“艺术空白”原是美术创作中的术语 ,是一种绘画技法处理。在绘画艺术当中 ,画面内容有实有虚 ,为了突出重点部分、主题部分 ,必须舍弃次要部分 ,有时需要全部删去不必要的或与主题无关的部分 ,在画面上或以虚当实、或以白当黑、或以无当有 ,留下大量空白处。此空白可增强画面的空灵感 ,使得画面不闷气 ,形成有虚有实、有黑有白、有近有远、有低有高的强有力的对比感。如在一幅山水画中 ,空白可当云雾、可当流水 ;或留空白 ,增强画面黑白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 ,达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从而突出画面主题。反之 ,就…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农村小学工作了21年,担任中心小学校长也有11个年头了。回顾这11年的校长工作,笔者认为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工作要重在"实"字,学校管理要突出"活"字。一、"实"在何处1.工作制度要实。笔者担任校长后,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乡镇实际,初拟了《教师目标考评细则》《村级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方案》《村小校长考评办法》《教师考勤细则》《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评估奖惩办法》《教师常规要求》等,  相似文献   

6.
电视教材是由一系列画面组成的,是以视觉形象为主来表现并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体,其中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画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控制全局的焦点。学生通过主体形象去理解画面试图传输的教学内容。主体一方面在表达内容上占有统帅地位,一方面也在画面结构上起着主导作用。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依据主题思想和教学要求认真选择画面主题,利用一切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安排,处理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作用,使主体得以突出,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7.
演讲稿中事实为实,情理为虚.成功的演讲需要虚与实结合,本文就“以实为主”;“以虚驭实”;“以实证虚”三个方面浅析演讲稿写作中虚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体 ,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绘画领域里也常常不断地变幻矛盾的双方而使其达到和谐 ,给审美主体以赏心悦目的美的感受。纵观一切绘画形式无不涉及到画面虚实关系的处理。虚以实为衬 ,实以虚为托 ,通过人为的主观处理使其统一于一幅画面之中。在西洋绘画中讲究的虚实变化 ,像客观物系的距离 ,色彩的明暗 ,空间的分割 ,光影的变幻等等 ,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 ,有形处实 ,无形处也可以实。但是在中国画艺术中 ,画面用笔松动的形象为之虚 ,用墨清淡的形象也为之虚 ,构图疏朗亦为虚 ,…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名美学论《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剖析了艺术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宗先生认为:“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引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的“虚”是指思想感情,“实”是指景物形象。如果只在诗中写“虚”,干巴巴地抒情,当然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堆砌景物,定然缺乏生气。因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一种将某种心情加以物化来表达的手法。所谓将心情物化,就是将无形的抽象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景物状态去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设想别后的情景,表达无限伤感之情。以当前之事设想未来之情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而虚实结合的手法,更能使诗歌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正如金圣叹在《水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中的文艺性课文在描述中,为了突出文章中心和抒发思想感情,有时写“实”,有时写“虚”——由“实”引起的联想,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小音乐家杨科》、《月光曲》、《小木船》等课。指导学生阅读这类课文,可以运用“辨析法”,即辨别事物和联想的一种学习方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语感,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感染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从而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3.
摄影作品的创作,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构图决定着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在摄影构图中较重要的原则就是突出主体.一幅画面要是没有主体就像油画没有勾勒画面一样,主体的突出才能使主题呈现得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4.
髡残的这幅《山水图轴》,尺幅大概是一尺半,但它的意境很深远,空间很开阔.为什么?因为这幅画主要是用"虚".在一种烟雾弥漫的虚幻意境当中,水墨淋漓,显得整个画面很朦胧,富有神韵.现代中国画的一个趋向,是越画越满、越画越实,而往往忽视了"虚"在中国画审美中的作用.有时候,"虚"比"实"更难画.这幅作品的优势,就在于虚.下面近景那一带很虚,远景更虚.烟雾腾腾的山在云缝里还露出一点深颜色的山峰,增加了画面起伏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15.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设计艺术教学与CAI课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有关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CAI课件开发,是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操作界面的视觉设计1.CAI课件中画面构图与应用在画面设计中应着重主体部分的设置。电脑绘画中画面主体必须是单一的。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同时存在在一幅画面里。画面中突出主体的基本方法,就是把主体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上。确切地说,将画面中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放置在易被人们的眼睛觉察,而且视觉上也感到舒适的地方,整体画面构图要均衡,简洁,让人一目了然。对称与均衡也是画面中美的一种方式。对称是指以…  相似文献   

17.
“虚”“实”是《老子》用以描述道体及道物关系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历来重“虚”而轻“实”。事实上《老子》中隐含着其从存在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个向度深入探析“虚”“实”内涵,并从“以实见虚”到“以虚观实”着手对虚实关系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其“虚实并重”之真意的内在逻辑。就存在论而言,“虚”并非一无所有之真空,而是寄寓于“实”并与之结合才彰显并发挥其效用;就认识论而言,以“为学”认识万物之“实”之后方能“以实见虚”,即“为道”;从修养论而言,通过“观”,进而以具有“致虚”功能的心“涤除玄览”,去掉一切指向“实”的经验、知识,方能“以道观之”,最终实现“以虚观实”,关照人生。  相似文献   

18.
吴琦的电影《柳如是》讲述了柳如是、陈子龙、钱谦益三人的爱情故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影片中柳如是在晚明“因情成梦”“因情设教”等思想的影响下,自由、勇敢地追求个人爱情和民族家国大义。电影《柳如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对月、水、红豆等诗词意象进行转化。柳如是、陈子龙、钱谦益三人的悲欢离合在此情境中展开,情感与画面浑然天成,取得良好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句话有明显的错误,这到底是作者笔误写错了,还是有意这样写?如果有意这样写,那用意又是什么?这就需要从《红楼梦》整部著作出发,把握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虚”和“实”。所谓“虚”者,即阅读主体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内化、升华,是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意义的建构。而“实”者,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作家作品等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关信息的了解。“实”是“虚”的基础和前提,而“虚”是“实”的发展和升华。二者相辅而行、相互融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