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稀见戏曲剧种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概述了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研究的三个维度:"本体研究"生态研究"和"文化研究",既有对戏曲本体的精细考证和艺术审美研究,也有对戏曲文化生态的田野考察和对策研究,还有对作为"生活文本"的稀见戏曲剧种的生活性特征和文化意义的凸显.对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安徽戏曲文化的知识版图,也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合适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生成的"以歌舞演故事本体写意性"的演剧观、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舞台假定性质及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决定了戏曲舞台美术"空台"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若干特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古代戏曲理论家对创作主体的辨识,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雅俗文化等级观念。在对创作主体性的探究过程中,他们有着从主体外在社会地位向戏曲内在创作规律的逐步深化过程。元代批评家以社会身份为标准,把伶人俳优从戏曲创作主体队伍中清除出去或隔离开来,以提高创作主体和戏曲文学地位。明清批评家更多地从戏曲内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明确的戏曲本体的认识自觉和尊体意识。他们对创作主体类型的探索历程,是古代曲论家对戏曲本体特征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戏曲以"唱念做打"为手段,开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从戏曲舞台的实践中看,"做"和"打"包含了戏曲的主要表演内容,这种表演内容无一不是戏曲舞蹈中的流动造型和表态造型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卢劲波 《文教资料》2009,(25):92-94
胡应麟不仅以<诗薮>著称,而且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在戏曲批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这是对传统曲学的大突破.其戏曲审美观念为我国戏曲批评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新编戏曲作品的不断涌现为湖北戏曲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十年来,湖北戏曲发展历程可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后推出了以京剧"五连冠"和花鼓戏"长湖三部曲"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作品,彰显了湖北戏曲大省的地位.湖北戏曲近40年来取得不俗成绩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编剧者明确的创新意识、荆楚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傩堂戏为我们追溯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提供了翔实依据,土家族的傩堂戏已具备了戏曲艺术所特有的喜剧性、变异性、表演性等品格,它有助于我们从戏曲的本体特征人手,去破释傩堂戏的发生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