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乌托邦精神与教育——关于教育价值理想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托邦精神不同于理想和超越精神,它体现着对此时此地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其内涵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乌托邦精神与教育的价值理想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乌托邦思想家将教育作为实现其价值理想的最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内在地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存在、趋向完美境界的价值追求。教育的乌托邦精神作为一种在此时此地不具有完全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也存在着走向异化的危险。因此,要防止乌托邦精神的僭越,必须将其置于人类理性智慧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2.
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诞生、实现、刷新理想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使教育的理想成为教育的现实。有人说,教育是“飘扬的‘乌托邦’”。我以为,这话对错参半:教育当然要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但如果徒有理想,而这种理想又永远飘扬在空中,那么不惟理想失去意义,教育自身的价值也将大大冲淡,甚至荡然无存。或许当下不再是一个理想缺席的教育时代,或许当下也未必是一个现状堪忧的教育空间。但当下一定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着厚厚一层障壁、深深一道鸿沟的教育存在。让教育的理想实现“软着陆”,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思…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理想既是必要的乌托邦也是危险的乌托邦,我们在呼唤教育理想的同时必须对教育理想保持警惕。教育理想必须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基础,其方式应是开放多元的,其手段应是合理合法的。教育者必须对教育理想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包含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逻辑层次,以此为思想基础,封建社会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设想出了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社会,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同社会和小国寡民社会。但因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都无法成为现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传统和谐思想实现了现代转换,和谐社会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发展、共创共享、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教育哲学是一门不断地用哲学思维方法对教育实践及其已有教育实践理论进行审问、慎思、明辨、重构和致用的学问.增强教育哲学这门学科的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构建出并守护住教育乌托邦--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是教育哲学的使命.教师的教育哲学理念的培养正需要理想的教育哲学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对未来和理想社会的一种想象、寄托与表达,乌托邦和文学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乌托邦创作便在东西方文学宝库中层出不穷,源远流长。中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路径和文化品格不尽相同,但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源于对人类当下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主题。对当代乌托邦出路的探讨,在当前中国社会,具有理论认识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格非系列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表现了以陆氏家族三代人为主的一些理想主义者,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与实践,以及失败的最终命运,对中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情结予以现代审视;对乌托邦的一些核心理念,比如平等和自由,予以辩证思考;对乌托邦的当代走向寄予期盼。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展望,其实是对于人性复苏的期盼。抛弃虚幻的天国梦想,着眼当下人性建构,这是当代乌托邦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8.
教育哲学是一门不断地用哲学思维方法对教育实践及其已有教育理论进行审问、慎思、明辨、重构和致用的学问。增强教育哲学这门学科的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构建出并守护住教育乌托邦--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是教育哲学的使命。而师范生的特质--身份乌托邦;榜样性和模范性之理念的获得,正需要理想的教育哲学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制体制下,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动荡无序的社会里,广大人民向往平等、民主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思想溯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理论家和思想家们往往在阐述社会公平观念的同时,把他们的理念引申到教育领域.分析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能够使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