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具有亚微米结构的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电子因具有介质击穿效应和量子隧道穿透效应而能自由运动,使材料导电.亚微米复合材料按电学性能可分为绝电材料、可变电导材料、导电材料三类,其中导电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其性能与金刚石的性能相反,可望广泛用于微电子和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微米量级的金属Ni粉和纳米量级的ZrO2粉在烧结过程中不发生界面反应和化学反应,使烧结体的微观结构维持在原始颗粒的尺寸,即亚微米量级,证明了在亚微米结构的金属陶瓷中存在着渗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石墨微片作为导电填料,与传统的导电填料碳黑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石墨微片具有大的径厚比。这种结构大大降低了以石墨微片为导电填料的导电复合体系的渗滤闽值.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石墨微片在聚合物中取向,改变了石墨在聚合物中的分布状态,从而改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外加电场的作用,我们得到一种新的加工材料的方法及结构可设计性更高和综合性能更好的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3.
纳米线阵列结构温差电材料具有高的热电转换效率 ,非常适合制造输出功率在微瓦量级的微温差电池 .由于纳米线阵列结构温差电材料的厚度通常在十微米至几十微米 ,常规的温差电性能测试技术已不适用 .为此 ,提出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性能测试技术 ,并建立了相关的测试系统 .  相似文献   

4.
采用浸渍法在二氧化硅多孔材料中负载壳聚糖制备壳聚糖/SiO2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所制备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采用电流中断法测定所制备材料的电导率来衡量其质子传导性能,并考察了壳聚糖溶液浓度对壳聚糖/SiO2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SiO2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着壳聚糖乙酸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壳聚糖乙酸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时,电导率可达1.82 S/cm。  相似文献   

5.
纸粉—聚乙稀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为偶联剂,利用双螺杆挤出机一次反应制备了纸粉—聚乙烯复合材料,并用偏光显微镜、毛细管流变仪和其它手段研究了HDPE基-纸粉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流变性能及其尺寸稳定性和防潮能力。结果表明,添加20%的纸粉,并用相对于纸粉含量30%的偶联剂处理填料,可制得加工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较原木具有较好的防胀效率和抗吸水效率。  相似文献   

6.
纳米氧化锌的性质和用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纳米氧化锌具有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等特殊性能,它可广泛用于橡胶、陶瓷、涂料等行业,还可用作光催化剂、磁性材料、导电材料等,  相似文献   

7.
纳米氧化锌的性质和用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纳米氧化锌具有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等特殊性能,它可广泛用于橡胶、陶瓷、涂料等行业,还可用作光催化剂、磁性材料、导电材料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温和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高分子GO-P(NIPAM-co-AA)复合微球.分别利用FESEM,TG,UV,Raman spectrum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呈球形结构,形貌规则,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35μm.该材料将氧化石墨烯结合到高分子共聚物上,不仅解决了粒子聚合的问题,而且奠定了多功能材料在物质吸附、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基础.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随着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微球吸附性能逐渐增强,在治理污染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稳定ZrO2粉和金属Al粉为原料,试验制备了在N2气氛和不同烧成温度条件下以AlN为结合相的AlN-ZrO2复相材料。初步探讨了影响AlN-ZrO2复相材料常温抗折强度和抗热震性能的因素。实验发现:与P-ZrO2材料相比,AlN-ZrO2复相材料更难于烧结,抗热震性能明显提高;引入添加剂SrCO3可改善AlN-ZrO2复相材料烧结性能,但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其试样热震后的残余强度稍有损失。试用金属Al粉用量8%,以SrCO3为添加剂,控制N2气体流量0.12~0.14L/min的条件下,经1 400℃×3 h烧成的试样抗热震性能优良,5次热震后的残余强度为5.61 MPa。  相似文献   

10.
氧化锌晶须是一种具有规整三维结构立体四针状单晶体微纤维,其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四角状氧化锌晶须具有多功能特性,在耐磨、防滑材料,抗静电及导电复合材料,电波吸收材料,减振抗冲及隔音材料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T-ZnO晶须的发展、结构和特性、制备方法和生长.以及作为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刷子。这种刷子的须用碳纳米管制成,它小到可以在比头发还细的毛细管中作画。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 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层建筑出现,要求结构材料高强度、高耐久性和高工作性,原只强调高强度的概念已呈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较全面地阐述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寻找改善材料性能的方法,以获得具有较好综合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法和微乳液法分别制备了4种具有不同形貌(海胆状、花状、立方块状及棒状)的氧化镍纳微米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全自动比表面积仪对其晶相结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进行了测试,以亚甲基蓝模拟废水为降解对象,考察了所制纳微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形貌氧化镍纳微米材料对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降解均有光催化活性,且为一级反应,其中比表面积最大的棒状纳米氧化镍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在有光照同时曝气的条件下,催化剂用量为0.1 g时,光催化降解2 h后,5 mg/L的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降解率可达90.2%。  相似文献   

14.
金属氧化物/碳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因其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长循环寿命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即碳材料(C)、金属氧化物(MxOy)和导电聚合物(ECP),这三种材料各有优缺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电极材料进行组合制成复合材料,由于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整体电化学性能.其中MxOy/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较为广泛,该文综述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分类和最新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电磁屏蔽的效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电磁屏蔽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按结构及制备方法不同,可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本征型与复合型两大类.导电填料高分子基体和复合工艺是影响导电高分子材料电磁效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成功制备了氧缺陷型Sb2O3-x/rGO复合材料.与纯Sb2O3材料相比,Sb2O3-x/rGO复合材料颗粒尺寸大大减小,导电性能得到提高,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可逆能力、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h·g^-1的情况下,Sb2O3-x/rGO复合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336.6 mAh·g^-1.即使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充放电容量依然可以保持在405.8 mAh·g^-1.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CFs)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的特点,它耐高温、耐腐蚀,具有很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这些优异的特性使得碳纤维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同时,以碳纤维为载体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质成为制备优异复合材料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宋爱霞 《物理教师》2006,27(6):26-27
学生学过电阻的知识以后,都知道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即导体容易导电,因为它的电阻小;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因为它的电阻大.但还有一些材料,它们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即它们的电阻比导体大得多,但又比绝缘体小得多,这类材料就是半导体,半导体的特殊的电学性能,使它在我们的生活及生产中获得了多方面的重要应用,以“压敏元件”为例,在近两年的竞赛题、应用创新中考题中出现得较频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掺A1或掺Ag微粉的聚丙烯(PE)基和聚偏氟乙烯(PVDF)基导电开关型复合材料的受γ辐射效应。发现吸收一定剂量的γ辐射后,材料的开关电压阈值Vk降低。并发现导电开关型复合材料存在三个累积辐射剂量界限:γ0、γ1和γ2。当累积辐射剂量小于γ0,复合材料Vk数值的变化与自然老化相似;当累积辐射剂量大于γ0但小于γ1,材料的开关性能变差,但停止辐射后经历一段时间后可以自行基本恢复;当累积辐射剂量大于γ1但小于γ2,材料的导电开关性能消失;当累积辐射剂量大于γ2后,材料将永久损伤。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并验证了γ辐射的电离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的叠加作用是产生复合材料上述受辐射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氢化-脱氢(HDH)钛粉为原料,采用不同压坯压力和烧结温度,对常规烧结和微波烧结做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压坯压力在170MPa以上可获得较好烧结性能,微波烧结相对常规烧结可获得均匀的烧结组织,较好的烧结致密度和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