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一书中春秋、战国部分的概要。运用文献、考古资料,首次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这两个时期淮河流域在业(铁器、牛耕、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农田的规划与整治、农作技术等)、手工业(地区性的手工业名产的出现、青铜冶铸、新型的冶铁业、桑麻生产及纺织等)及商业交通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概况,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这一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其的类型及职能、发展形态也日益多样化。分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的六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这既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征兆,也是南方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湖沼是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研究一地的湖沼及其历史变迁,可以从一个层面说明该地地理环境演化的一般状况。由于文献记载的疏略,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的确切数量今天不得而知,就目前所见而言,共计有48个湖沼。这48个湖沼中,有5个在当时属于全国性大湖沼,占到此类湖沼总数的26%。从地理分布来看,这48个湖沼的分布很不均衡,表现为:淮北多,淮南少;淮北地区又绝大部分集中在沿今西平、淮阳、徐州诸县市一线以北。此种分布情势,不仅可能与先秦时期湖沼的实际情况有关,更与先秦文献记载的疏漏和偏向有关。  相似文献   

4.
淮河这一意象在南宋诗词中大量出现并成为文人表达爱国情绪的主要媒介物,但淮河流域词人及其创作却极其有限,且作品多为骚雅的咏物之作。本文就此分析这一创作现象。  相似文献   

5.
东晋南朝时期,淮河流域战争频繁,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不断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淮河流域是南方政权坐保江左的屏障,战略地位重要,故每当战争间歇之际,南方政府即采取绥靖流散、放免战俘、赈贷省役、兴修水利、专委农功、兴办屯田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至于刘宋前期出现了“缘淮岁丰,邑富地穰”的景象。这些在战争频繁的特殊形势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也是一笔值得记取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6.
早在原始社会,淮河流域已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及文化交汇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地位独特;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是中央王朝青铜及铜原料等战略物资中转的重要地区,该流域国族的向背直接关乎王朝的安危;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各大流派思想于此滋生并相互激荡,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为减轻百姓负担,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每遇灾荒,清政府都根据灾情轻重按一定比例蠲免、缓征或停征河南淮河流域受灾地区应征粮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蠲缓措施日趋细密与制度化。然而,受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与蠲缓有关的政令或形同具文,或在执行过程中流弊百出,总体效果不彰。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减少疫病发生,营造清洁宜居的生活环境,河南淮河流域地方政府将环境卫生管理纳入行政规划与市政建设范畴,制定相关规章办法,添建公厕、垃圾箱、焚秽炉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粪厂与公墓,疏通和改造排泄污水的沟塘,通过收购方式动员民众捕灭苍蝇,在环境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市容市貌的改善、传染病的防控以及民众文明卫生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4,(4):10-14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气温、降水量、径流量数据和NCAR-CCM3、CSIRO_MK3和ECHAM5/MPIOM三个气候模式数据对该流域气候变化和淮河干流径流量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上,春秋两季气温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暖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1958-2007年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预估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增幅明显,2011-2060年间三模式平均增温相对1961-1990年距平达2.61℃,降水相对1961-1990年距平变幅达-84.6至168.0mm之间波动,相对1958-2007年观测期淮河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2011-2060年淮河径流量可能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第四纪冰川结束后,活动于陕甘地区的燧人氏人口膨胀,部分东迁至淮河流域,与当地少量人口结合发展为伏羲部族。以淮河流域为统治中心的伏羲氏、神农氏先后向四周大规模扩展领地,部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并形成了有巢氏、三苗等新部族。神农伐斧遂后,中国政治中心由陕甘牧区东移至淮河农区,东西方再次联姻强化了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共主“炎帝”。在华夏文明源起过程中,淮河流域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在南宋以前曾长期为中国经济文化先进区域,自南宋以后却渐趋衰落,典型地表现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个中原因不一而足,史学界分别从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本文在综合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造成淮河流域衰落的原因进行整体探析,进而探寻其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灾害频发。面对灾害,封建官府和民间社会都曾采取过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措施,应当一定程度上肯定这些保障和救助措施,尤其是社会和民间组织应对灾害时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3.
元后期淮北自然灾害多发,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尤其是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使淮北原本良好的水系遭致严重破坏,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条件,导致刘福通红巾起义的爆发。战乱使淮北人口稀少,又引发了明初的大移民。这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可以说,元明之际是淮北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与洪泽湖分离是治理淮河下游的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洪泽湖的成湖历史,洪泽湖在淮河水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问题,指出河湖分家让淮河独流入海是治理淮河下游的关键,提出从盱眙附近至洪泽蒋坝镇开挖淮河水道等设想.该设想基本上实现了河湖分家,实现了淮河独流入海.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量与二河口入海水道相差不多,因而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回顾淮河污染治理的历史、治理的成果,分析当前现状,指出治理难点,提出有控制地广种水葫芦、集中造草浆、回收重金属、建立淮河环保委员会、淮河公众监督委员会等治理措施,认为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治理淮河污染.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经学的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淮扬吴越地区经学发育区域最为广阔,经学家分布最为集中,经学地位提升最为迅速。优越的地理载体,良好的经济基础,显要的政治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则是此种局面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水流域的行政区划在宋元时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即由唐代及其以前各个时期汉水流域大部分地区同属同一一级行政区,开始向逐渐被分割在较多的一级行政区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东迁和东南沿海经济的崛起,汉水流域不仅在农业发展上呈现出萎缩趋势,而且对国家政治中心有重大影响的交通主道地位已不复存在,其政治军事地位已无法与秦汉隋唐时期相比。  相似文献   

19.
张謇与治淮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倾心治淮二十余年,一次次查勘,一次次规划,一次次的功败垂成,其志矢如一的治淮经历,灵活务实的筹款方式,以及积极科学的治淮举措与规划,无疑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治淮遗产。  相似文献   

20.
宋金"绍兴和议"缔结之后,淮河成了宋金使节交聘的必经之路,南宋使节在渡淮出使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使节诗人渡淮的诗作,探析诗人的内心活动。其复杂的内心情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边塞之感与沦陷之痛、翘望恢复与批判议和、行旅的辛苦与归国的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