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强 《小学语文教学》2022,(Z1):134-136
<正>统编本教材问世以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篇目占比显著提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在此,结合《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节选)》《军神》等经典篇目的教学,以案例解读的方式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2.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市级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本课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背景很陌生,对课文大悲大痛的情感基调没有生活体验。像这样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数量不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狱中联欢》等,  相似文献   

3.
黄军荣 《小学语文》2008,(10):23-24
对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需不需要编入诸如《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倔强的小红军》等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是当下一个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真实的历史不可遗弃,罪恶的战争不可回避,高尚的气节不可蔑视。事实上,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该不该编人教材实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作为一种历史的真实存在,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战争年代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是无法回避与抹杀的。  相似文献   

4.
"五壮士"淡出教材彰显生命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刻录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昂旋律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不仅早已家喻户晓,而且也影响了几代人。但来自3月24日的《新京报》报道说,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同样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我认为,让“五壮士”淡出语文教材,实际上彰显了一种“生命理性”。  相似文献   

5.
《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课中难得的一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章。我在教学时,紧扣课题“壮”字,紧紧抓住读,让学生在读中明壮志,读中悟壮心,读中感壮行,从中体会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在教学时分  相似文献   

6.
《狼牙山五壮士》是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予以痛歼,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爱憎分明、坚强不屈的优秀  相似文献   

7.
《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课文中难得的一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文章。我在教学时,紧扣课题“壮”字,紧紧抓住读,让学生在读中明壮志,读中悟壮心,渎中感壮行,从中体会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在教学时分以下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讲完了要讲新课.讲新课怎么做到一开始就引起学生兴趣?我作了如下尝试:1.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八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翻阅革命的史册,哪一页不是烈士的鲜血染成?今天我们能有幸福的童年,怎么能忘记战争年代?《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笔者在旁听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后,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本文是总结笔者在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中受到的启发,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新近出版的上海市新版小学语课本正式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新课本也将《狼牙山五壮士》一转入“课外阅读”读本中。网络搜索还显示,在此事件前不久的2005年3月21日,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一名幸存葛振林病逝。  相似文献   

11.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传统篇目,邱少云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课文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笔者在旁听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后,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本文是总结笔者在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中受到的启发,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总有人认为理性的四环路胜过激情的平安大道,早些年,我们这一代和前面诸多代生长在新中国的青少年还多次被人鄙视,说我们所受的人文教育不好,是“喝狼奶长大的”,政治化,战争化,没有人文精神,缺少终极关怀。后来这一观点在课文的选取过程中取得了胜利,上海把《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本里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也从人教版的课本里给抹了。  相似文献   

14.
<正>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往往多为情感型课文,这类课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因此,落实好这一题材课文教学,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落实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成功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感场”——只有让学生充分入情入境,沉浸其中,甚至不能自拔,方能受到全方位的熏陶、感染,从而震撼心灵,激发起爱党爱国的无限激情,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试作阐释。  相似文献   

15.
《教师博览》2005,(6):4-5
据报道,新近出版的上海市新版小学语课本正式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新课本也将《狼牙山五壮士》一转到了“课外阅读”读本中。而就在此前几天,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一名幸存葛振林刚刚病逝。尽管语课本删除“五壮士”与葛老英雄的去世没有任何关系,但人们还是难免会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难免会感到颇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战争题材的课文,如《狼牙山五壮士》《半截蜡烛》《夜莺之歌》等。处在和平年代的儿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但必须透过硝烟,体会到文字里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正义与和平,献出了自己的家园.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17.
不知何时,颠覆文本成为"潮流",否定经典成为"时尚"。好像一时之间,我们教学的许多课文,成了"蒙蔽"学生的渊薮。就以这篇曾经激励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来说吧,竟被抨击得千疮百孔,被质疑得满目疮痍。有人这样抨击:"《狼牙山五壮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篇造作的文字。它有戏说的成分,如文章为了表达人物形象,总是先突出班长马宝玉,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把班长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题载体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部编教材中这类作品占比达到60%~70%。有认识革命伟人,了解伟人崇高品质的文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等文章,也有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爱国情操与可贵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如《军神》《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这些课文对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刻录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昂旋律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不仅早已家喻户晓,而且也影响了几代人。但来自3月24日的《新京报》报道说,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同样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我认为,让“五壮士”淡出语文教材,实际上彰显了一种“生命理性”。首先,让“五壮士”之凄美故事淡出语文课本,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需要。在我国,生命教育长期缺席,使得许多未成年人没能树立起尊重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甚至使许多中小学生养成了脆弱的生命观。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珍爱生…  相似文献   

20.
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