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的课堂教师是满堂灌,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直接解惑。而现在的课堂教师是满堂问,学生随便说,最后由教师"大一统"。这样的课堂,问题都来自教师的预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体现。而课堂上学生自由阅读、自我设疑、自主解答,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实践活动,是引领学生踏上质疑问难的坦途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效互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效互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有些教师却错误地将其理解成"教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这样一来看着挺热闹,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然而经实际一检验,效果仍然不好。  相似文献   

3.
追问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没有具体出现的时间,内容能够触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教师有效的课堂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纽带",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目前,由于教师对课堂追问的理解不够到位,同时又缺乏追问的有效策略,错过了进一步挖掘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课堂追问是生成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是师生互动过程中对问题的有效处理方式,也是对原有提问的进一步深化。有效追问,就是问目标、问思考,在追问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问有所得。有效追问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善于驾驭"追问"。学生只有在教师充满睿智的步步追问下,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师生良性互动中进发智慧的火花,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一、捕捉时机,巧设追问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着前一次提问进行的,是临时、随机的。它在教学中有两个重要价值:一是  相似文献   

5.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课堂互动中有效问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方式,属于发展性较高水平的问答。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发展性追问在地理课堂互动行为中所占比例不高。究其原因,因发展性追问与问答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灵活生成,故对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7.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能让教学走向"对话",走向思维的纵深,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刘英民 《现代语文》2011,(5):113-115
教学设想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满堂灌"摇身一变而为"满堂问",实则换汤不换药。"满堂问"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同归。教师为了掌控教学的主流,只注重启发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只注重完成教学任  相似文献   

9.
一、留白艺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的口头练习和频繁的交际互动确实是语言学科——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走向了一个极端——满堂灌、满堂问,其主要表现就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记"。英语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是配角,是缺乏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少教"为什么可以"多学"?为什么"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比"多教"更有效?教师的"多教"为什么吃力不讨好?在"少教多学"中如何定位师生的角色?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追问的基础上,本文力图探讨并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对他卓越的创造才能是这样解释的:"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追问"对思维发展何等重要。然而,当下部分课堂教学却由原来的"满堂灌"发展到不分时机的"满堂问",学生的思维只有面而没有纵深的发展。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追问,把握时机很重要。1.在学生思维停滞或困惑处追问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及时地启发、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如在"共同富裕"问题上,学生认为与其国家煞费苦心地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这一社会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最为直接的沟通方式。一次恰到好处、有技巧的提问,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性与自觉性是非常有益的。在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满堂问的极端,在某节45分钟的公开课上,据统计,授课教师提了56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追问——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教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满堂灌"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满堂问"所取代,老师是讲的少了,但是大部分学生处于"不懂"的状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作为学生,不再是过去"只有考学才能走出山沟"的学生了,他们的追求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没有兴趣免谈"的地步。他们更希望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虽然我们都知道不可能),但是这也反映了目前学生的普遍一种心态。正因为此,我们数学界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和讨论,这不仅是教育本身发展的方向,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很重要的一方面,顺应历史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导学"模式是教师常用的经典模式,但从我多年对"问题导学"课堂模式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滥用问题,有些教师设计"满堂问",由于问题质量不高,导致课堂大部分时间浪费在问答环节,学生疲于应付而思维却停留在简单阶段;有些教师没有跳出"问题只是课堂辅助"的教学思路,导致问题"喧宾夺主",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如何创新基于"问题导学"的课堂模式,而让经典的课堂模式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注入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追问是一种最原始、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却被很多教师轻视与忽略了。在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肤浅的"低效追问",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课堂追问缺乏指向性,追问的目的性不明确;二是课堂追问的思维含量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实际提升;三是问题提出了,学生却保持沉默",启而不发,问而无答"。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需要广大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注重教学理念、方式、角色的转变,以及打造更为多元、丰富、精彩的课堂,让阅读教学有效开展。一、转变教学理念,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能兼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习惯于满堂灌输。这样的教学理念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就"追问"的内涵做了这样的表述: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有效的课堂追问,反映出教师能否充分解读文本,对课堂提问及生成进行充分预设,也反映出教师能否得心应手地关照每一位学生,能否驾驭课堂中即时生成的各种因素,能否有敏锐的课堂捕捉能力和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的课堂追问,也反映出学生能否追随教师的步伐渐入佳境,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有效的课堂追问,也直接决定了课堂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了课堂是否有效、高效.  相似文献   

19.
许梅 《广西教育》2013,(33):74-74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曾经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有效的追问不仅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更能激发学生向知识的更深、更广处思考。而有效的追问,需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在学生需要疏通和点拨的地方展开追问,以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一、基于教学重点追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人只有在不断的疑问中,  相似文献   

20.
读《小学教学》2011年第7-8期刊出的一篇文章《专业地问:如何实施提问与追问》,感受到课堂中的提问与追问是一个很值得一线教师研究和学习的话题。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导向性,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比如,两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知识点时,因为课堂提问的处理方式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