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文章说明了"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课题的立项背景,并从总体框架、基本内容、研究思路、预期目标4个方面提出了本项研究的基本构想。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近远布局;实论结合;主次兼顾。基本内容包含"四项大任务;五个子课题;六个重难点"。研究思路是:记录事实,描述现状;通语为主,兼顾方言;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先行试点,再行铺开。最后达到"摸清语情,生发理论,谋划对策,促进发展"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华语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地区华语不仅在语音和词汇上有不同,而且在语法上也存在着差异。为了促进华语的交际畅通和国际教育与传播,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华语成为全球华人大团结之纽带的  相似文献   

5.
生成语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法".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外在化的事物,而语法是一种内在化的事物,语法决定语言.生成语法理论目标是寻找人类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  相似文献   

6.
由敦煌研究院彭金章研究员主持、王建军等参与共同承担的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敦煌莫高窟北区考古研究”(课题批准号 :96AKG0 0 3 ) ,自 1 996年 5月批准立项后 ,经过几年的艰辛发掘和细心整理 ,于 2 0 0 1年底基本完成预定计划 ,以考古报告的形式撰成《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3卷 ,第1卷 ( 3 5万字 )已由文物出版社于 2 0 0 0年 7月出版 ,第 2、3卷正在印行之中。 2 0 0 2年 2月 2 6日 ,在甘肃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的组织下 ,于兰州召开了课题结项鉴定会。参加此次鉴定会的委员全部是甘肃省敦煌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著名专家 ,有敦煌研…  相似文献   

7.
2009年11月16~17日,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办,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学部协办的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成功举办。来自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及华语研究机构的近40名专家学者和华文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词项语法(Word Grammar)是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德.哈德森(Richard A.Hud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予以完善的。这种新的语法理论不仅提出了在句法分析中把词看成是唯一单位并通过词的依赖关系(曲线箭头图)建立语义网络的新观点,而且提出了人类可以像对其他知识和行为进行分析一样分析和解释语言的新见解,从而对传统语法理论一直认为的在句法分析中短语是基本单位和语言与其他知识的习得过程不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词项语法理论有助于为探索语言的本质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其句法分析方式可应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比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的基础上,根据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阐明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力图模糊语言理论边界,根据有利于掌握英语语法的原则,把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统一地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鉴定会9月21-22日在福建厦门举行。鉴定组阵容强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任组长,成员有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文喆研究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吕达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副?の饪的淌凇⒈本┦Ψ洞笱Ы逃г涸撼ふ疟笙徒淌凇⑷逃蒲Ч婊斓夹∽榘旃页N窀敝魅卧焐浇淌凇O妹攀姓⒔逃值挠泄亓斓己涂翁夂诵淖槌稍薄⒏髯涌翁飧涸鹑恕⒖翁馐笛樾Q芯咳嗽惫捕儆嗳瞬渭恿丝翁饧ɑ帷  相似文献   

11.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古代汉语没有完整的语法体系,但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语法观念,只是人们对语法不感兴趣,这或许是语法教学不被重视的历史原因.关于在中学语文教学里要不要讲授语法知识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从目前来看,有些老师把成系统的语法知识弄得支离破碎,搞得复杂繁琐,这是语法教学遭受质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七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南修辞学会和我院联合举办语法修辞培训班。我省中学语文教师四百余人参加了这次学习。应邀授课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学院张寿康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张静教授及郑州大学柴春华先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于10月21日至27日在武汉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语言学界空前的盛会。会议期间,张志公先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邀请王力、吕叔湘等二十多位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座谈,商讨了关于召开教学语法问题讨论会的事宜。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各级学校的语法教学又出现了与五十年代相类似的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语法科学研究领域进  相似文献   

15.
<国语>"曰"字共1 325见,根据"曰"字出现的语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对话引述语境中的"曰"字和指称名物语境中的"曰"字.引述语境中的"曰"字1 277见,用于引述话语之前起领起提示作用,有的在话语语句当中出现仍然起引述作用;而指称名物语境中的"曰"字48见,则用于句中.  相似文献   

16.
"NP+上"的语法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P+上"是十分常见的短语,它既能表示处所义,也有表人义,还能表示时间义."NP+上"的表人义从其处所义发展而来,其发展轨迹为:处所义-表人义兼有处所义-表人义."NP+上"的时间义也是由其处所义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7.
判断词“是”的语法化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家的关注,本文试对其研究成果作一个简要的耙梳整理,以期揭示汉语语法研究的某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拿”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是由于动词“拿”由原来独立作谓语开始进入连谓结构,“拿”经常被用作次要动词,并于清代经历了一个双重分析的阶段,五四以后经过重新分析,最终确立了引入所处置对象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