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叙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或事件讲述过程中,依据作为倾听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维逻辑、推理习惯、价值取向与偏好、情绪与情感、认知水平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等来建构叙事文本、统摄叙事过程以及选择叙事话语的叙事。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文本的三个向度是按照认知叙事的逻辑构建的,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的三维构架呈现了认知叙事的特征,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三个取向体现了认知叙事的思维导向。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的盛行正在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定位及其关系。扭转系统要素匹配失衡、矫正教育主导功能逆转、满足受教育者参与教育过程需求、强化教育内容中的价值认同、顺应现代技术嵌入教育环节的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自媒体环境挑战的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从注重相对闭合的内循环向相对开放的外循环转向;教育模式从侧重方向性信息传输向交互式引领转向;教育载体功能发挥从事后应对向前瞻规划转向;教育者角色从"网络旁观者"向"网络舆论领袖"转向;制度设计从关注规范性向关注预防性转向等是契合自媒体发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路向。  相似文献   

3.
杨希 《教学与研究》2023,(3):112-122
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以及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相继投入建设,这既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善用之”的“大思政课”载体。国家文化公园从公共交往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历史记忆空间等维度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以“会说话”的称谓、符号等隐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喻载体,通过赋能具身认知、具身体验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所。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可借助国家文化公园以文化人、隐性教育、情景体验等功能,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品格、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4.
社会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不是僵死、空洞和固化的,而是一种生产的空间,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提供了何以可能的根本前提。空间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表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空间的重要方式,它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叙事内容,以空间要素为媒介,借助空间的生产来表达主流价值观,赋予空间以意义,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空间的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以现实物理存在空间为依托,关联生存体验、集体记忆、符号建构和意义追求,从物理存在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和心理精神空间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5.
图像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信息媒介。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使图像以特定的功能和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及图像功能的合理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功能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中视觉修辞的运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行为生成方向分析图像能够促成人类行为的原因;通过图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结合的策略。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的实现层面,阐明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图本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图像运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静波 《文教资料》2009,(28):124-126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深入越来越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当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存在误区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价值、空间、时间、外延、内涵的角度来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外延要素的创新.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承载教育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叙事是展现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指将教育故事的书写建立在空间面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关系性的、动态的存在。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教育叙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深描教育“现场”,凸显教育真实在社会画面中的“景深”,对人进行立体认知。因此,需要从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观察角度、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理解向度和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述维度促成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8.
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绝对化的倾向,教育过程呈单向化的倾向,教育效果呈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物化转向人本化,从注重施教过程转向注重受教过程,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图像叙事是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向必然.视觉文化背景下,浏览式感官体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性构建,娱乐化图像资源供给冲击民众的价值信仰体系,片面化事实呈现考验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辨别能力.对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图像构建中的主体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话语表达,坚持图像价值赋意能动性与开放性相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迁是一个被持续地纳入现代性的知识系统之中和不断做出回应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它大致展现出三种变迁模式.思想家们在探索过程里,其理论倾向逐渐发生改变,并最终完成了从关注“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问题的关切;从注重政治现实转入关注政治知识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定位从工具向关注主体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阶级性为主向注重社会性的转变、目的从社会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内容从单一化向融入人文教育的转变以及视野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投射,是思想解放的反映,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从而为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提供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的影响愈益受到人们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在我国,大众传媒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在认识论和存在论方面的理解来考察和探讨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语言哲学上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正确的表达来认知自身,进而正确地理解和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从语言转向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借鉴”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们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内涵,进而从物质、精神以及制度三方面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体现,全面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进行解读,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辟出一条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路子,努力从教化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中解放出来。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从而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渐趋人性化。  相似文献   

16.
赵萱 《教育导刊》2011,(8):12-14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更是为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提供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一战略性的定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强调教育叙事的真实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新领域;既是研究思路的转向,也是研究对象的扩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含义和分类、语言艺术特质、语言艺术技巧、语言转向、语言效果等方面。尚存在诸多研究空间,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哲学价值、已有理论论述、语言接受心理、语言发展、语言障碍、语言对比、语言运用、语言策略等方面。同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也需要拓展和转变,还要借鉴意识形态叙事、政治修辞学、语言符号学等学科资源。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新领域;既是研究思路的转向,也是研究对象的扩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含义和分类、语言艺术特质、语言艺术技巧、语言转向、语言效果等方面。尚存在诸多研究空间,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哲学价值、已有理论论述、语言接受心理、语言发展、语言障碍、语言对比、语言运用、语言策略等方面。同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也需要拓展和转变,还要借鉴意识形态叙事、政治修辞学、语言符号学等学科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在国家建构和治理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屠杀记忆的政治功用,竭力打造大屠杀记忆的公共空间。它通过建立以亚德·瓦谢姆为核心的纪念场所、确立大屠杀纪念日与纪念仪式、规范教育体系中的大屠杀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设大屠杀网站、制作大屠杀影像等多元方式来建构历史记忆,推动大屠杀记忆逐步迈向公共历史领域,让未曾经历过大屠杀的以色列公众从大屠杀公共记忆中找寻历史通感。公众则借助纪念馆、纪念日、学校教育、历史遗迹、影像媒介等途径与历史互动,形成对大屠杀记忆的自我认知与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