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不同的媒介形态,受众的信息需求得到了巨大的满足,然而在信息社会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强了,甚至出现了“新媒介依赖症”。本文对新媒介的技术环境和“新媒介依赖症”产生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从传受双方和技术层面针对新媒介生态失衡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求不断优化媒介生态,促进新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2):32-35
本文从媒介实践的视角对受众商品论在我国的现实存在进行了简析,从社会、政治、传播、经济四个维度对受众商品论在我国媒介实践中的生存、演化状况进行了反思、解读,指出受众商品论应警示性别歧视固化倾向、避免对媒介主导意识形态功能的忽视,展现了受众商品论在我国新媒介生态中不断被演化、商业模式不断被重构并投射到媒介实践中,从而不断焕发出新生命力的图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受众商品论四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许博 《传媒》2022,(22):91-93
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传播的结构、形态与特征。戏曲传播的发展历经了从地域空间向大众媒介场域、网络社交场域、智能虚拟场域的三度迁移,并呈现出“身体技术化”“受众社群化”“结构与权力去中心化”的三大特征。梳理戏曲传播的场域变迁历程并掌握其核心特征,有助于把握不同媒介生态下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背景下,传统媒介权力观受到极大的挑战,媒介权力的表现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新媒介背景下的媒介权力初探》一文,对新媒介背景下媒介权力的变化和表现方式从信息传播的速度,传受双方对信息进行处理与解释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成本及信息传播路径等四个维度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的乔纳森·格雷教授深耕媒介与受众研究二十余年,尤其关注粉丝研究、电视受众研究等议题。乔纳森始终保持批判与反思的立场,另辟蹊径地关注到反粉丝、非粉丝以及对特定媒介产品抱有负面情感的受众,并指出受众研究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次访谈从乔纳森的研究历程开始,回顾粉丝研究的三波浪潮与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谈及他的新书《厌趣相投:媒介、受众和品味动态》对一类特殊受众——即明确表达“不喜欢”的受众的研究。最后,我们回到《复兴受众研究》,讨论广泛意义上的受众研究的发展,反思受众理论式微背后的问题,同时展望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媒介的兴盛改变了以往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信息传播环境,丰富多样的新媒介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获取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荆州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更为其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分析了荆州城市形象的多种传播策略的具体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荆州城市形象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9.
王钧  刘琴 《新闻爱好者》2008,(11):33-34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哄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他媒质形态下的人际传播相比较的过程中,因其媒质本身的差异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经济越来越立足于创造和交换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从以物本经济为基础逐步转向以人本经济为基础的“广义虚拟经济”。传媒产业尤为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同时。由于内容和受众权力主导传播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也就是消费者剩余对于媒介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在资讯传播中受到大众文化的极大影响,新媒介在生产有关大众文化的内容产品时特点鲜明,具有时代特征.本文阐述了新媒介传播与大众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媒体从业者除了要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也肩负着把握舆论导向、反思文化传播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4.
郭栋 《新闻实践》2012,(8):49-51
新新媒介是把双刃剑,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传播信息垃圾、谣言、攻击及煽动性的言论等。目前我国对传播失范的新新媒介问责力度逐渐加大,在问责主体、方式、法律法规适用等逐步规范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为对策,应该提高受众的新新媒介素养,建立健全法律规范等。  相似文献   

15.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介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媒介生态下受众与广告商媒介接触偏好的变化,意味着大众传媒被迫进入了与网络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互竞争的环境。谁能够理解、跟踪和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谁将从传播权  相似文献   

16.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7.
毕一鸣 《新闻界》2002,(6):32-33
媒介环境是指把社会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系统连结起来的现代传播媒介所营造的一种社会环境,它又可以区分为社会媒介环境和个人媒介环境两类。现代社会媒介环境的特点是遍布全球的传播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把世界变成一个虚拟的社区、一个“地球村”;现代个人媒介环境的特点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依赖各种传播媒介,多媒体、多功能、多选择的电子媒介逐渐普及到现代家庭生活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媒介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使得受众,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受众,在对媒介的需求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网络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新媒介传播的时代,在此语境下,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应运而生,全民进入到“微”时代。本文从新新媒介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微电影分析探讨微电影出现的必然性、传播的特殊性以及受众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背景下,包括新闻叙事在内的新闻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新传播形态带来了传统新闻传播顺序与格局的变化,受众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渐深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而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尚有欠缺。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在情节组织、发声位置和叙事方向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叙事策略则可从故事、叙事框和受众体验等路径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以来,理性所代表的现代主义逐渐被侵蚀,社会走向了“流动”的后现代主义,既有的固态新闻场景也在技术入侵中积极向“液态化”流动:生产场景从“格子间”转向虚实交融的媒介空间;报道场景从二维平面模块升维至三维立体景观;受众的阅读场景也从“信息接收站”走向沉浸交互情境。主流媒体新闻场景的“液态”转向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记者、媒介机构、受众以及技术研发部门等多方合力,保障其场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