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上海徐家汇南部的土山湾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重镇,近年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随着岁月的流逝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原因,有关土山湾的文献资料散失严重,留下的点点滴滴都弥足珍贵,其中有一个人为记录传承土山湾信息而付出的心血尤其值得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15,(Z3):138-139
<正>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伴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新式洋务学堂的开办而萌发。19世纪60年代,来华的传教士以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为基础开设了土山湾画馆。这是中国私立性质的设计教育机构之开端。它设立了印刷、木工、绘画等工场,培养了徐咏青、周湘、张聿光等众多美术与设计人才。中国官方性质的设计教育之筹备始于洋务派代表张之洞。自19世纪末期,他极力呼吁开办工艺教育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美术教育体制,在土山湾画馆的画风教学上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作为中国西洋画风,"土山湾画馆"是西洋画在中国近代画史上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中国早期设计人才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徐家汇,现在人们一般都知道有徐光启墓(俗称国老坟山)、徐家汇天主堂、圣母院、土山湾画院、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公(中)学、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诸源,可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其中有些经过整旧如旧依然还保存着,有的却已被部分删减或大面积缩小,有的则干脆消失了。徐家汇这些业已消失的组成部分,就包括本文将叙述的徐镇路老街、曾在  相似文献   

5.
左建 《兰台世界》2013,(13):144
<正>石印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平版印刷法,其主要方法是用药墨将文字写在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板上,然后滚刷油墨便可把字印在纸上。19世纪初,石印技术就已经在欧洲普及。中国采用石印印法最早的是法人翁相公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徐家汇设立的土山湾印书馆[1]39。该馆主要印刷宗教图书,其印书不  相似文献   

6.
珂罗版印刷技术由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于1875年引入,由于该技术影印作品惟妙惟肖,较诸石印、铜版印刷等有独到之处,因此在近代广泛被应用于书画碑帖影印领域.有正书局即是近代应用该印刷技术的代表机构之一.本文以上海有正书局之发展为中心,探讨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兴衰,借以为近代书画出版领域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随着留学海外的中国美术学子相继回国,以油画为主的西洋画创作和教育模式也被引入中国。美术学校和土山湾画馆等机构或工场成为中国20世纪早期传播西方美术、工艺美术创作经验和知识的两个重要载体。他们开展的美术科目教育活动为中国早期设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化工一四村,这个叫上去有点"别扭"的地名,对早年上海西南近郊一带的"土著"而言,是非常熟悉而亲切的.因为,它在新中国诞生不久,随着一所响当当的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从江湾迁至梅陇,就有人开始这样叫了;而且,几十年来,在市区徐家汇通往西南近郊的一条公交主干线50路上,一直布列着"化工一四村"这个站名,它被口口相传而声名远扬.  相似文献   

9.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对于这些资料的整理、揭示及研究将对中西文化发展及交流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研究DCRM(B)、RDA两个规则的基础上,以美国各机构珍稀文献规则实施情况及PCC标准记录要求为参考依据,结合RDA(3R)的要求,提出本地化规则中一些难点与重点的解决建议,探究适合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编目规则的路径,也为其他类似图书馆的外文古籍书目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发展,必然成为一个发展趋势,而在中西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蔡元培具有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念,在新形成的中西文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主要是追求思想的现代性,虽然反对西方的现代性思潮,但是其发展受到了西方思潮的一些影响,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为此本文针对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下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大英百科全书》是西方国家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工具书之一,晚清时期首次在华展开大规模的广告传播,催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场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本文分析其在华广告传播的特点,如注重广告传播网络搭建、构建"知识之书仓"形象、注重"西学之启蒙"价值、应用"邻国兴盛"例证刺激、采用多样促销手段等创新之举,同时总结其对于现代中国图书广告营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退休前在徐家汇藏书楼工作。楼中的外文古籍负盛名于世。我每接触这些古籍,总是爱不释手,进书库后总是流连忘返。在这里我见到了第一部先秦典籍的拉丁文木刻本,也见到了徐光启所译《几何原本》的底本。这些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之路的著述,以及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殷铎泽、钱德明等文化交流的使者,宛如繁星点点嵌缀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苍穹上。吸引我的还有这些古籍所宣示的那种艺术底蕴,印刷和雕板的图案、字体清丽古朴,人物传神欲动,历数百年而线不断,纸不碎,  相似文献   

13.
上海墨海书馆开业以来,三十年间,外国教会、官办、中外商人争先恐后在上海办印刷厂、书店、出版社。有十多家。外国教会办: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广学会(益智书会);官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商办:申昌书局、点石斋石印局、图书集成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中西书局、鸿文书局、千顷堂书局等。  相似文献   

14.
朱瑜  付小清 《出版广角》2013,(13):53-57
赵炬,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领导并策划组织出版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徐家汇藏书楼西文精品"系列、"徐家汇藏书楼西文译丛"系列、"挂号费丛书""合众读书馆"系列、"科学图书馆"系列、《老课本》等有影响的图书。由其领导策划组织的"民国首版书影印出版工程"和"中国近现代文化电子书工程"已经启动,并将在年内陆续推出。曾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2012年获得"上海出版人奖"。  相似文献   

15.
在遭遇几十年一遇的连绵冰雪之后,春姑娘终于一改她羞答答的矜持,向世人绽放出灿烂的笑颜。就是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午后,笔者走访了"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徐汇区档案局业务指导科科长石纯如。徐汇区档案局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毗邻徐家汇天主教堂、紧靠美罗城商厦,在徐家汇繁华商圈的中心腹地站住了脚跟。与四周高楼大厦和都市的喧嚣相比,徐汇区档案局更显得朴素与沉静。走进这一闹中取静的蹊径别苑,仿佛内心也变得格外的宁静起来。不知身处其中的石纯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市余庆路和衡山路的交界处可以看见一大片绿地,绿地上竖着"徐家汇公园"的标记,在绿地靠近天平路的角落,有一幢独立的红色小楼,如今这里是一家法国餐厅,其前身便是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所在地.最早这里是百代唱片公司所在地.  相似文献   

17.
在康乾时期,清政府国力强盛并以天朝上国自居,愿意"洋人"到中国为皇帝效力和尽忠,这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进而在建筑文化方面,也达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一、国际媒体危机形成的原因 1.中西文化差异,误解误读不可避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股浩瀚的巨流.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就是强调"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英国人傅兰雅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是个"中国迷",他刚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了三十余年。傅兰雅在美国从教时,也致力于以各种方式开拓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为中西文化交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黄芳 《编辑之友》2011,(3):111-114
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出版的繁盛期,大量由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创办的英文杂志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以《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1928-1940,1945-1946))和《天下》月刊(T’ienHsia Monthly,1935—1941)为代表在上海出版的众多英文杂志。这些英文杂志阵群,构建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跨文化之桥。依借英文传媒,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进行广泛译介;在吸纳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并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下寻求中国现代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