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到50岁就过早谢顶的邓伟志,在新闻出版界实在是个充满矛盾的“传奇式”人物。1986年12月30日,上海宣传系统的40多名局级干部,刚刚把邓伟志和巴金等人一起,评为上海十大文化名人,邓伟志却已传闻被列为批判对象;差不多在此同时,邓伟志获得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作者奖。发奖会上,真心诚意评选邓伟志的上海台,却又真心诚意地不通知邓伟志去领奖;也是在此同时,上海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的副刊主任,非常热情地希望借重邓伟志的“大名”和“声望”,请他就报上的讨论写一篇总结性的  相似文献   

2.
贾谊才华横溢,又因为命运对他不公而受到古今中外文学才子们的赞誉和同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的作品"理既切至,辞亦通畅",鲁迅也赞他的文章是"西汉鸿文",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6日,《文汇报》原总编马达结束了86岁的人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获悉马老辞世的消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白红义博士和我都非常难过.不仅因为他是大家都尊敬的老报人,还因为我们跟马老之间有过的缘分.  相似文献   

6.
沈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史学家之一。褒者给他戴上一顶顶桂冠:古代学者称他是"人伦师表"、"一代词宗",赞他"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近代学者称他为"一代史学大家","历史_上少见的文史兼备的才子",赞他"才堪撰述,学综文史","有文才而兼具史识","具备史学家的素质",赞其《宋书》"内容丰富、文辞流畅,纪、传、  相似文献   

7.
陈雪 《今传媒》2012,(2):1-3
南方电视台是中国最年轻的省级电视台,因为年轻,所以它朝气蓬勃,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个覆盖全球的粤语卫星电视频道。年轻的电视台有个年轻主持人,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阿骆",多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他一专多长、集采编播策划于一身,除了播音主持外还活跃在新闻第一现场,参加了1998年抗洪救灾、1999年澳门回归、历届广交会、两届高交会、广州国际咨询会等重大新闻的采访制作,2002年《城事特搜》开播,加盟成为"特搜"成员之一,从业数年,获奖诸多,并于2010年成功获得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全国金话筒"奖。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南方电视台的明星主持人——骆伟瑜。  相似文献   

8.
报人胡绩伟     
每称胡绩伟为"胡老",他总是纠正说是"老胡",并加上一句:"报人老胡",他为做报人而自豪9月16日上午7点零5分,著名老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在北京逝世。从1936年参加革命、从事办报工作算起,到1983年退休,胡绩伟办报近50年,退休之后,仍然参与推动《新闻法》的出台,尽管从1990年之后,"胡绩伟"这个名字在媒体上逐渐淡出,但他在新闻界和思想界的地位却依然被人们看重。  相似文献   

9.
今人多知道旧上海黑道上有所谓"三大亨",即大名鼎鼎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人,现在有些图书上还称他们是"上海教父"。其实"大亨"之前还有"大亨","教父"上面还有"教父",这就是他们的老前辈范高头。一范高头,川沙人,本名赵阿宝,因为脑门上长有一颗硕大的肉瘤,好像头上又多生了一个小脑袋,因而得了个绰号"范高头",从此便"以号行世"了。  相似文献   

10.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杂志先生 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杂志先生"(Mr.Magazine)注册商标的持有人,是美国杂志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长期致力于和杂志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评论、咨询等工作.鉴于他的卓越成就,福布斯公司的说他是"美国首席杂志专家",也有专业杂志称他是"美国新杂志方面的最权威人物",<芝加哥论坛报>则授予他"全球新杂志首席专家"头衔.  相似文献   

12.
由铁道部长到阶下囚,刘志军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大人物"的辉煌与落幕。在缺少监督的封闭系统里,养路工人出身的刘志军精心编织了他的权力之网,他将农民的勤奋带入工作,也用江湖气浸染了官场。有人称他是高铁王国的"独裁者",寡权独断;又有人称他讲江湖义气,为人圆滑;他在反腐倡廉会议上称干部要有法纪观念,自己却在项目招标中以权谋私。他一边大刀阔斧地推进高铁建设;一边又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3.
流言四起时,贾平凹曾突然"消失",他后来对记者称自己当年好比是"休了一个产假",此产假专为《废都》而休。1993年9月初,贾平凹"不辞而别"悄然隐身,一时有关贾平凹"失踪"的小道消息漫天飞。  相似文献   

14.
鲍磊 《军事记者》2007,(11):65-65
他叫李连平,空降兵某部报道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近10年来,他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稿件600多篇,多次被《空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二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革命者.他一生浪迹天涯,孤苦飘零;他热爱祖国,向往民主革命,当革命受到挫折后,他孤吟自叹,悲观失望;他早年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既出世又人世,三十五岁英年早逝.他素以"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著称于世,日本文学家佐藤春夫称他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彗星",南社创始人柳亚子誉之为"举世公认的天才",他的启蒙老师和挚友陈独秀毫不掩饰地称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  相似文献   

16.
我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书馆学系毕业前,庄守经同志是系主任,到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秘书处工作后又承蒙他的教诲,因此在称呼时,我始终叫他"庄老师".图工委其他同志好像直接称他"老庄",没有叫"秘书长"或"主任"的,当年秘书处的工作氛围和庄守经同志的平易近人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反对虚伪,瞿秋白同志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经说:"他的杂感简直可以说全是反虚伪的宣战书",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反对虚伪,所以鲁迅先生自己不论做事、讲话、写文章,都以真诚相见,从不心口相违,表里不一.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人们都可以看见他的那一颗心,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将心交给人民.正是由于这样,他所写的文章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坎,引起读者的共鸣,显示出无比巨大的力量.旧社会的统治阶级是最虚伪的,他们的代言人——文人学士们也往往是不敢讲真心话的,因为他们都害怕真理,不敢正视现实.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的"马上支日记"中称中国的上等人为"做戏的虚无党",因为他们"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他们之中的文人所写出来的作品,也无非是"瞒和骗的文艺"(坟:"论睁了眼看").一般人都认为在日记体或书信体的著作中,总应该可以看见作者生  相似文献   

18.
范学芝 《档案天地》2013,(6):41-42,34
当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毛泽东称他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华莱士说他是"唯一的美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两次蒙冤入狱,但始终对中国有特殊感情,这个人就是李敦白。他有一位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全家都致力于中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出狱后他找到真爱李敦白,1921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市,父亲是当地著名的律师,母亲是俄罗斯移民。1943年,美国陆军当局调  相似文献   

19.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20.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他晚年常被世人描述为"活着的最伟大的英国人",不仅因为他是天才的战略家和鼓舞人心的战时领袖,还因为他是伟大的雄辩家,有天赋的画家和具有深刻历史感的当代作家。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属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