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稿要求短。在很短的篇幅中,要把事情写得很吸引人,确实很难。我同本报经济部主任董显增合写了一篇不足千字的短稿——访“菏泽地区沙发家具厂”,竟三易其稿。这里边有选角度的问题,也有写作技巧的问题。通过采访,要写这个沙发家具厂至少有三个角度:自力更生,由小到大;办好福利广,发挥残疾人一技之长;注重质量,生意兴隆。在当前激烈的商品竞争中,角度当然要选中后者。这个角度包括  相似文献   

2.
辛秦 《新闻三昧》2005,(5):36-36
4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八版,在右角上登了题为《宽容的台阶》一稿。这篇不长的稿子却写错了两个成语。  相似文献   

3.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内容比较平淡的稿子,比如交警严格执法抓住几个酒后驾车的、几个人打架上了医院……一般说,这些稿子也就两三百字,可用可不用,如果当天大稿、好稿多,很可能会被挤掉.但是如果用心做标题,抓住新闻眼,换一种方式来表述,或许就可以将这些稿子"救活".下面请看一篇出自<城市商报>记者之手的小稿子的"复活"过程.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近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11篇文章,首届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中两个稿件获奖,新近《延安精神求学路》又获奖。4月份,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邀请我参加“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作品将编入《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一书。现结合新近获奖的此作品,我谈点体会。 对事物感受要深,写稿要起点高立意新。开始写《延安精神求学路》时,我几晚上没睡着,回忆往事就  相似文献   

6.
那是1993年12月,我刚从编辑岗位调到采访上跑教育口,情况不熟,没有线索,我就骑车跑遍各区县教育局和各高校宣传部联系接头。在西安矿院(现西安科技学院),宣传部的牛迈程同志给我介绍了学校的概况,提到市委程书记(程安东时任西安市委书记)常来矿院,还担任矿院研究生导师,而且这个导师不是“虚”的,常给研究生作具体指导。这话引起我的兴趣,就让他讲细一点。  相似文献   

7.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怎样很好地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作用,却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今年4月份,我们记者写了一篇批评报道,题目是《这条柏油路为何如此短命?》邯郸地区邱县陈村回族乡在通往县级公路之间有一条2.5公里的乡间公路。这条路铺修成柏油路后,使用仅四个多月,就坑坑洼洼不象样了,行人怨声载道。记者写的这篇批评稿子,在批评施工单位不顾信誉、不求质量的同时,也针砭了一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对这篇批评报道如何处理?有的同志认为,这篇稿子切中时弊,应作为头版头条刊发。社长、几位总编和多数同志主张慎重一些,因这篇批评稿件涉及到县、乡两级领导,决定先打出小样听听县政府的意见。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我们才清楚,修陈村乡这条公路是很费周折的。它要经过两个汉民村,涉及到回汉关系,1986年地区民委就拨了修路专款,但  相似文献   

8.
我是河北日报驻邢台地区的记者。为了搞好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报道,我在邢台走访了四县一市,发现大多数老干部对废止干部职务终身制这一重大改革表示拥护,但也看到一些同志还存有“一朝为官,终身受禄”的旧观念。针对这些情况,我写了一篇《从祁奚荐贤谈起》的杂文。文中引用祁奚荐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的典故后,说:我们有许多革命老同志,正是从国家利益着想,退职让贤,举贤荐能,为我党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革命接班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但是,也有一些革命老同志并不是这样做的。有的已年老体衰,担负不了繁重的工作了,也不热心培养接班人,还揽权不放;有的今天高血压,明天心脏病,离了秘书不讲话,离了小车难行动,一让他培养接班人,就说找不见合适的;还有的选拔接班人,不是群众推荐,领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国际报道中的大部分稿件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为了抢时间,前方记者写稿一般来不及字斟句酌,来稿中有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从事国际报道的编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来稿进行多方面修改,以保证所播发稿件的质量。这里我们提供一篇经过编辑加工的“成品稿”,并附上原稿,供读者参阅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稿件是夜班编辑在截稿之前  相似文献   

10.
陕西农民报开展了一场饶有意义的讨论,引起了省内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社员的很大兴趣。事情是这样的:陕西农民报去年8月6日在《百花园》副刊上登了一幅漫画:《指挥生产“三部曲”》——“队上抱着喇叭喊,公社骑着车子转,县上隔着玻璃看”。意思是三级干部指挥生产都不深入基层,不接触实际,光喊不干。不料这幅漫画竟然激起扶风县绛帐公社党委委员、公社副主任杨有鱼同志的勃然大怒,他在当天的陕西农民报上批了如下几句:“放屁放屁真放屁,报社放的狗臭屁。我骂你若不服气,请你登报咱论理。”然后将批语连同漫画剪下寄  相似文献   

11.
《丁绍光——生活与艺术》是云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传记新作,记述了享誉全球的美籍华人画家丁绍光的生活与艺术。丁绍光曾被欧美国家的艺术评论家誉为“现代浪漫主义星座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20世纪的乔托”,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动人的情感,显露出他高尚的心灵”。这种情感驱使画家绘出超越时空魅力的灵性作品,抒写了万劫不灭的人类精神,表现了人类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飞越。如今在不同的国家,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丁绍光的艺术演绎着无数美丽的生活故事,越来越多的人们被丁绍光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精神深深撼动。他的作品拯救过准备卧轨的女孩,挽救过垂危的病人,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一股自然欢快的激情。丁绍  相似文献   

12.
一篇批评性稿件,在即将付梓的最后一刻,副总编断然决定,撤稿退部送审。围绕对稿件事实的重新调查,引发出一段曲折而令人深思的故事。欲知故事原委,先看稿件原文(摘录): 标题:《重病老人盼卧铺,贪财车长太黑心) 我是一个临时工,我父亲是位老工人,一年前,他受单位委派,14国外参加工程建设,不幸患重病回国治疗。今年8月底,单位通知我们家属到北京接人。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在1999年8月29日写下的一篇旧稿。当时是应某刊物之约而写的,但一直未见发表。现在原放已经长逝,在我万分悲痛、思绪纷乱的时刻,谨以此稿作为我对他最深切的崇敬与怀念。沈沁汶,2005年7月7日。  相似文献   

14.
首届“中国新闻奖”于去年秋天评选结束后,由36名专家组成的复评委就送评稿件中消息少、质量差,通讯多、长风烈的倾向,向全国新闻界同行发出了强烈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其实,多发短新闻,各新闻单位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编辑们也为之作了很大努力。但因种种原因,“长”风总是刹而不止,“短”风仍难成气候。《新疆军垦报》改版增刊一年来,我们要闻版的编辑有意在选用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短稿、小稿方面作了些初步尝试,颇有收益。下面谈点探索中的粗浅体会。基层通讯员常常感叹写的小稿上一版难……而要闻版的编辑却常为组版时“缺稿”而发愁。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元月初五也就是1月28日,我在新华社北京分社值班发稿,抽空写了一篇供晚报的专稿《首都经济适用房谁能人住》的消息,独家报道了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在首都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员和购买面积做出的限制。没有想到,这篇650字的首发新闻被多家媒体采用,而且引起北京市各家报纸对经济适用房的报道热。  相似文献   

16.
一篇报告文学引起的著作权纠纷北京市版权局版权处副处长齐立[案情]1993年6月,作者刘××向北京版权保护协会投诉。诉称,1992年10月,《××世界》杂志社记者魏××约其创作一篇介绍××保健品公司的报告文学,并向其提供了介绍该公司的文章、广告、获奖证...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新闻性、针对性强的好稿读罢大连磷肥厂《化肥袋里有张“保险证”》这篇不足300字的报道,深感它的新闻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记者深入实际,用脚板踩,眼睛寻,写出具有特点的短新闻。此稿以鲜明的态度,宣扬热心、真心支农的好典型,无形鞭挞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行...  相似文献   

18.
《河南日报》3月5日二版刊载的一篇小通讯《柘城呼唤养蜂人》,值得一读。就其内容而言(?)报道没有停留在柘城油菜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的一般报道上,而是抓住油菜需要靠科学增产这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柘城呼唤养蜂人”的信息。“柘城的油菜已发展到15万亩”,而且养蜂人到那里,“食宿提供方便,蜂蜜就地收购”,这使柘城具有吸引力,也解除了外地养蜂人的后顾之忧。这篇通讯,在写作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短。全篇不过500余字(不包括标点符号),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完,符合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199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特写《尼克松告别人生》,是一篇颇引人入胜值得借鉴的好作品。 充分报道富有特征的新闻事实,从内容上吸引读者。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角色在与它告别时情况各不相同。曾经是风云人物的尼克松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