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校联系本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它能让学生走近教师。让家长走近学生,让教师走近家长。家校联系本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种教育形态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把教育力量都作用于学生本人,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系统。一方面,学校教育影响并制约着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以它的力度和成效制约学校教育的成果。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性,如何创新家校合作机制,让两者紧密结合,携手育人,发挥最大的效力,这是当前提高家校合作成效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基于"人文立校、主动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着力于构建"适合初中生主动发展"的家校合作模式,要求家长成为学校教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16,(Z1):122-123
家校沟通是学校教育联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效的家校沟通,可以成功地调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有效合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并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反之,如果处理不好家校沟通环节,形成了分力甚至产生矛盾,那么,不仅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可能引起诸如"群体事件"的纠纷,影响学校和家庭的信任感,造成社会矛盾。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是沟通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每一个参与教育的成员都在接受大量的信  相似文献   

4.
教育成果是诸多合力的结果,家校合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家长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相似文献   

5.
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显然,家校合作一方面是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最终促使青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及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推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进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得到...  相似文献   

6.
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显然,家校合作一方面是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最终促使青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及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推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进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得到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家校合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11):16-18
家庭教育是社会大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家校联盟这一教育合力的打造显得至关重要。继“家庭教育贵在‘渗透’”专题之后,本期《热点争鸣》特邀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的专家与一线学校校长一道就家校联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搭建家校合作之桥,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学校教育方面给予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只有家庭和学校结合起来,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显著。加强家校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沟通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在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直接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班主任只有在班级管理中寻求家校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构建家校共同体,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论心理素质教育的家校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衍玲  臧源  王磊  邓薇 《教育探索》2007,(4):102-103
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