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在劳动关系中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当发生劳务纠纷时,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常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劳动者进行恶意诉讼。为避免这种恶意诉讼的发生,需要在用人单位、立法、司法、社会等方面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行为导致内部工作环境污染,进而造成劳动者人身、财产损害的情形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被概括为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两种,一为用人单位违背劳动合同规定,不作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工作环境条件。此时可通过劳动争议解决程序进行维权。一为用人单位已尽合同义务,但仍因污染或破坏的工作环境介质对劳动者人身、财产权造成损害,侵犯了劳动者的环境权益,此时可通过环境集体诉讼来主张救济。  相似文献   

3.
廉成 《华章》2012,(18)
恶意诉讼近年来频有发生,其存在不仅极大的浪费司法资源,严重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亦使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捍卫公平正义的理念大打折扣,然而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当下在我国仍为空白,本文旨在进一步明晰恶意诉讼的概念,同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恶意诉讼不止损害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其浪费司法资源,扰乱司法秩序,危害司法公信力。恶意诉讼隐蔽性、表面的合法性等特点加剧了识别的难度。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恶意诉讼有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民事强制措施等规制方式,但对恶意诉讼的震慑作用仍不足。因此,要从检察监督的角度识别恶意诉讼案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落实对恶意诉讼案件责任的追究等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员工与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往往否认和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醒广大劳动者,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能够证明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以避免在发生劳动纠纷时陷入被动。入职时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利义务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在劳动争议过程中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故而在入职时劳动者务必要求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6.
恶意诉讼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与我国当前推行的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诚信体系尚未完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有关。有效地遏制恶意诉讼,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诚信体系,加快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加大我国法律对恶意诉讼者的惩戒力度,增加恶意诉讼的法律成本与风险。  相似文献   

7.
性别歧视不仅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更阻碍了女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进步"2008年起,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如果对招聘职位提出性别限定,劳动者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和《就  相似文献   

8.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争议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事实劳动关系争议占了较大的比例。在就业竞争激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便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而是否签定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不平等和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劳动合同。这种规定可能会给人错觉,即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法给予保护,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法不给予保护。再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预示着劳动争议的发生多由用人单位引起,在重视"白纸黑字"为据的传统习惯下,用人单位是否愿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可想而知。鉴于我国现实国情及立法上的局限性,我们应努力对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以达到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权益均衡。  相似文献   

9.
“一边倒合同”。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采取一边倒政策,只有企业的利益,用人单位的权利和劳动者的义务,很少或者根本不提用人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 “抵押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如同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签订合同时,先向劳动者收取一定数量的押金、风险金,保证金或抵押物等,造成合同双方的严重失衡,在双方发生争议时用人单位随时可以“拿一把”,这种合同已被《对关于用人单位要求在职职工缴纳抵押性钱款或股金的做法应否制止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5]150号)和《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规章明令禁止。  相似文献   

10.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禁止可以减少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犯的机会,但劳动者的保密义务不以当事人之间的明示约定为前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竞业禁止协议必须建立在真正的契约自由的基础上,以用人单位存在可保护的商业秘密为前提,并不得侵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1.
立案登记制度既为民众开辟了更为有效的通过诉讼寻求纠纷解决的道路,同时也为恶意诉讼打开了方便之门。恶意诉讼防治首先应当知悉恶意诉讼的多样性特征,协调立案登记制度在应对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和妨碍逃避执行中的作用,为司法改革寻找适合的协调适用方式。警惕立案登记制度适用时可能存在的案件信息泄露风险,并就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主体予以明确,通过对相关法律规定的探索寻求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12.
广义上讲,诉讼欺诈中恶意者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开启或参与诉讼,既侵犯了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又侵犯了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权。民事恶意诉讼行为侵权刑事责任的主体,也即诉讼欺诈的主体,是在形式上处于对立地位的诉讼参加人。通过比较法研究发现,宜将诉讼欺诈行为定性为诈骗罪。诉讼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类型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罚金、没收财产。  相似文献   

13.
<正>《劳动合同法》第22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这里的专业技术培训应有别于企业平常对劳动者进行的职业培训。在用工过程中,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使之更好地为单位服务,经常需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此类职业培训也是《劳动法》赋予用人单位的一项义务,用人单位不能因向劳动者提供了职业培训便  相似文献   

14.
事实劳动关系和信用代办关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受不同的法律法规调整.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备法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事实劳动关系而非信用代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劳动者作为公民,其表达自由受宪法保护;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其表达自由又要受到忠诚义务和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的限制。文章以空姐诉维珍航空公司案为例,对劳动者的表达自由与忠诚义务及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的关系分别加以阐述,指出应当通过利益衡量的原则来调解劳动者的表达自由与忠诚义务及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之间的冲突。对于违反表达自由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在依据其劳动规章制度进行惩戒时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和最后解雇原则,以落实依宪治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和提升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一种权益的维护纽带,劳动者是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进入各用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赋予了人才派送合法的身份,要求对雇用单位和用人单位各司其职,同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为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我国各区域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区域的人才派送中应充分运用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7.
陶金玲 《山东教育》2007,(12):17-19
一、合同留人.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关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约。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法律关系,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合同双方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作为劳动者,教师必须承担一定岗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阳 《职业技术》2007,(15):43-43
从7月1日起。江西对未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清单逾期不改的用人单位将进行罚款;用人单位必须每月至少向劳动者支付一次工资;用人单位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将向劳动者加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  相似文献   

19.
民事恶意诉讼是行为人为追求不当利益或达到不法目的而故意提起的诉讼,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恶意民事诉讼现象之所以产生与立法、诚信缺失和惩戒不力有很大的关系。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消解民事恶意诉讼。唯有如此,才能维护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保证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避免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论股东派生诉讼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我国虽然建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如何在鼓励合法诉讼与阻却恶意滥诉之间保持平衡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鼓励合法诉讼与阻却恶意滥诉之间的冲突源于追求股东派生诉讼的制度价值与避免其局限的矛盾;冲突的协调要求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应侧重于鼓励股东提起派生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