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央视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和《音乐快递》两个栏目的受众调查发现,其受众定位存在"受众定位跨度太大"和"目标受众缺少差异性"的问题。传播实践证明,少儿频道和少儿节目的受众应该依据少儿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各种差异细分。  相似文献   

3.
新闻编辑必须进行“再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需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新闻全局的掌控,更需要对新闻稿件进行"再创作"。只有通过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才能让合理、精彩的新闻编排吸引受众的眼球。本文通过分段阐述,探讨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让新闻编排实现收视效果的最大化以及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台民生新闻在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也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让民生新闻走进百姓生活的同时,发挥"公共参与式新闻"的优势。通过新闻深度的开掘,打造民生新闻的思想厚度。通过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以提升电台媒体的"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作为主流媒体体现"三贴近"的主打内容,在迎合受众市场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分析探讨应对民生新闻不良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引导受众接受,即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引导受众接触新闻、选择新闻、理解新闻、记忆新闻,促使受众的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向着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是新闻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新闻导向作用发挥的需要。新闻的导受策略在于以新闻的价值性来满足受众需要.以新闻的艺术传播来吸引受众接触。  相似文献   

7.
当下新闻恶性事件不断,但各大传播媒介并未因此而减少或削弱对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评论。就在各大媒体机构纷纷抢播第一新闻的同时,新闻传播为社会、受众以及当事人带来的是不可预见的"新闻侵权事件"。透过那些层出不穷的伤害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传播媒介的缺憾和不足;听到的是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完备的评论与播报;想到的是作为公众传播媒介应完善的素质与修养。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修辞等运用的探究,浅析当代传媒机构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根据瑞典学者魏斯特斯托"客观性"的模式化分析,对"凌华坤事件"进行典型研究,探讨媒介在事件中运用和表现其客观性的方式:新闻客观性受制于管理尺度、报道内容、受众需求等影响而有不同的表现。多层面的客观性使得媒介自身在对新闻客观性的诉求上受政府管制和市场经济双方面的影响而摇摆不定,最终形成了具有弹性的客观性理念。  相似文献   

9.
首先厘清受众的中心地位与受众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受众勿庸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从新闻的本质、新闻文本、新闻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等新闻学基本范畴的角度,考察隐含其中的受众主体性;第三分析了受众主体性迷失的几种原因和表现,作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主体性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怎样提高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闻事实属性和受众兴趣,可以将时下的新闻分为政治新闻、中性新闻和娱乐新闻。中性新闻是一种事实存在。新闻的中性化,是坚持对新闻事实的公正、客观报道,最大限度维护受众利益和新闻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1.
首先厘清受众的中心地位与受众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受众勿庸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从新闻的本质、新闻本、新闻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等新闻学基本范畴的角度,考察隐含其中的受众主体性;第三分析了受众主体性迷失的几种原因和表现,作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主体性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怎样提高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新闻传播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传播致效是传播者与受众良性互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向受众传递信息,信息能否得到准确传递完全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是译者需要考虑的潜在因素。本文正是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下,着重对受众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究,在结合俄语新闻翻译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新闻翻译的功能目的、受众的接受与认知程度,对新闻翻译的主要翻译原则及译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受众在演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学生的演讲缺失"以受众为中心"这一关键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演讲的内容应让"受众"了解较多的新信息;"受众"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是演讲的最终目的;"受众"来评价演讲是演讲的评价渠道。  相似文献   

15.
提高高校新闻可读性有六点建议,即强化专业意识,加强校园新闻的新闻性;加大新闻信息含量,从受众的信息需求入手;结合校园生活实际,形成鲜明的新闻风格;力争以质取胜,全力做好深度报道;用好新闻摄影这一手段,做到"图文并重";以我手写我心,加强与读者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的社会责任及受众接受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具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新闻舆论传播关系着社会舆论的指向.要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研究新闻舆论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受众接受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是为了使新闻舆论更为有的放失地进行宣传教育,避免宣传与接受脱节,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引导受众和教育受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如果没有受众,新闻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新闻魅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着受众接受新闻的多寡。因此,应大力提倡新闻写作的创新,一扫过去的陈规陋习,不仅还新闻原有的魅力,而且应使其异彩纷呈,给受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8.
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是指那些善于运用双语进行有声语言创作与跨文化传播的人。这并不是一支简单的翻译队伍,而是面对外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支有战斗力的对外传播团队。无论是在演播室直播,还是在新闻现场报道,播音员主持人的双语播报能力、双语即兴评述能力,不仅能解决紧急情况下抢新闻而语言工具不够用的尴尬局面,还能运用纯正的双语进入军事圈、文化圈、政治圈,增强我国同西方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竞争力,成为向国内外受众如实介绍中国、树立国家形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对新闻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的能动性决定了传受双方都是能动性主体。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诠释解读新闻,从而产生新的建构。接受美学也带给新闻理论新的影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新闻必读性的角度探索新闻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媒体必须放下架子,根据受众的需求来经营新闻,这其中包括对受众作深入体验、与受众有效互动、增强自身跟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