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儿童来说,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别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本刊邀请了张梅玲研究员为读者朋友作指导。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在青少年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太自信,好像自己什么都行,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另一种是太自卑,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不论干什么都没有信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张梅玲答(以下简称答):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少年儿童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对着镜子自问:“我的形象好看吗?”“我聪明能干吗?”“我在老师同学中的印象怎样?”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一位中学生就曾这样描绘过自己:“有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应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小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一、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正确评价自我。中小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片面性,即不能全面地以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他们有时夸大自己的成绩,过于自信地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有时又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上进的动力。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1)指导…  相似文献   

4.
“这孩子真漂亮!”“您的孩子真聪明!…瞧这孩子多听话!”……当人们这样夸奖孩子时,很多父母把这视为客套而敷衍过去,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交往角色,因而忽视了这种“客套”和“敷衍”对孩子的影响。儿童非常希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由此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但儿童在接受成人的评价信息时,很少能理解其真实含义,不能区分哪些是真实的评价,哪些只是客  相似文献   

5.
翁娅 《成才之路》2010,(8):77-78
孩子表现自己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画、手工作品,从不愿意给别人看,也从不保存。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不出趟”“明明在家里表现很好,就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  相似文献   

6.
自我评价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认识自己。”自我评价对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自我评价主宰着一个人对环境和经验的知觉,相同的事件,对于自我评价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举个例子说,同样是考试得了  相似文献   

7.
作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同学会回答:没啥可写。果真如此吗?人才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正确认识别人不容易,而正确认识自己,尤其难。大部分自己认可的作“差生”实质上只注意自己“差”的一面,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优”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叉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再次,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加强自我锻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能维持好其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在新环境或新经验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任何成功的教学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从而找到自信,找到“好学生”的感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以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并根据实际制定力所能及的奋斗目标。二、积极关注学生的行为要遵循“多说优点,少说不足”的原则,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强化:第一,表扬。表扬的面要大…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自省就是自我评价,即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这里蕴含着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自我缺点的剖析。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省阅,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知明而行无过”。 正视自己 不自卑 有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觉得自己处处都比别人矮一截,自卑感特别重。我班的王成同学就属于这类学  相似文献   

11.
闪光点     
沈婕 《学前教育》2004,(12):7-7
在引导孩子活动时对孩子说“请你教教我”让我对“尊重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尊重的根本是平等,我们应该把幼儿和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从同一个起点上和幼儿一起去学习和发现,不断地检讨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们和成人一样,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把学习的兴趣还给了孩子,是否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是否真正地尊重了孩子。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一样     
<正>设计意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他们需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的人生阶段。可当想要融入同龄人的圈子时,有些孩子却常常会因为担心自己与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而迟迟不敢迈出同伴交往的第一步。绘本《我们不一样》讲述了两条有着不同外貌、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但慢慢成为好朋友的狗狗。我们先带领幼儿由外及内地发现两条狗狗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阎晶晶 《福建教育》2023,(43):30-32
<正>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写道:“人类应当把它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哪有人能够定义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如果说可以定义的话,那便没有比儿童本身更珍贵的东西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过程,是个体探索、完善“我是谁”“我可能成为怎样的人”“我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我如何在群体中完成自我认同”等的过程,并在这其中获得精神和思想的成长与富足。  相似文献   

14.
两岁的孩子,自我观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心理也开始发展,什么事总想到自己。游戏时随意去拿别人的玩具,平时也爱拿别人的东西,这时孩子自控能力差,模仿性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要玩什么。成人的爱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对于幼儿的成长是每日每时都不可缺少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吃的、穿的、玩的上,他们在家中都能享受到最优厚的待遇。可是这些孩子往往不懂得关心和爱护别人,有的甚至对家长也十分无情,这使父母及长辈们很伤心。其实产生这种后果的根源还在于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上。孩子一两岁时逐渐意识到“自我”存在后,…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又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  相似文献   

16.
自闭孩子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停留在皮亚杰所称的“自我中心”阶段,也就是难以区分自我与外界,在认知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于他们缺乏对物品归属的认识,教很多次也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自我评价学习法,就是自己给自己评价一阶段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学习方法。 自我评价学习法是怎样进行的呢? 自我评价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后,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学习模仿老师或别人出得单元检测题,编选模拟试题。自己出题自己做。试卷要求用两种水笔写:一种水笔写试卷题目,另一种水笔写试卷答案。学生出好试卷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评价,然后交给老师审查。学生评价试卷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等。老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审查后,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出得差的学生给予指导,使“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学生都取得“优秀”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 对于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实力与能力,也有可能会过分地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认识自我是学生们很感兴趣又需要引导的问题,所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形成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内心存在着一种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成人观念”,希望自己被别人承认已经长大成人。不同年龄的孩子互相交往,正是孩子们实现这种愿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通过与年龄小的孩子交往,对他们进行照顾和帮助,可以实现自己的“成人”地位。年龄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和大孩子接触,切实地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逐渐迈入“大人”行列,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20.
梁丽曼 《广西教育》2012,(29):46+94-46,94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识,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纵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不对,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转移目标去说别人的不是。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一般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对孩子说:“这个地板真坏,让我宝宝摔跤了,我踩你踩你!好了,宝宝不哭了,奶奶打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