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中,蕴藏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几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勤勉奋发、不屈不挠地去生活和斗争,它是中国人民创造出璀灿的民族文化,并使之奇迹般地世代相传、连绵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最早明确地提出“君子自强不息”(以下简称“自强不息”)这一命题,并赋予它以丰富内涵的,是《周易》。本文拟就《周易》“自强不息”说的立论依据、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略予分析和叙述。  相似文献   

2.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己”“恃己”的自立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民族的自强精神,表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中华民族提倡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这种人生态度在儒家、墨家有突出的反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勇于进取、奋发向上,而  相似文献   

3.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己”“恃己”的自立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备课资料背景·意义1982年8月29日李健吾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我和〈雨中登泰山〉》。文中说,作者是于“1961年7月,‘雨’中登泰山”的。《雨中登泰山》最初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11月号,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特写选》第二集(1959—1961)。当时,对“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天,继承和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在众多方面的体现,说明“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略论《周易》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周易》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保合太和”、“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重要思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社会主义新时期应当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实例,说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入研究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加深对上述内容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一、继承“思无邪”的诗教传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解释说:“孔子之称思无邪也,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的诗教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保障。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无数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大民族精神和以“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智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继承诗教的优良传统,就要从语言入手,在培养语文能…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与乡土情怀、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瑰宝关系密切,又是在传统文化瑰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这些宝贵精神遗产,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复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义务。江泽民同志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专门题词:“传承中华美德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的传统文明蕴涵着传统美德。在现代文明中,这种传统美德仍然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优秀文化遗产。要使它不断发扬下去,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关键。 一、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自强不息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 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只有《易》、《诗》、《书》、《礼》、《乐》、《春秋》、《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书,堪称“原典”,其中所蕴藏的时代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革故鼎新精神、民为邦本思想、兼容并包精神等,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中华民族精神在历代逐步演进,并在近现代获得较大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蜚声世界文坛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是反映该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大型文学记录,也是该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和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藏文达一百多部、一千多万字、篇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部著名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不仅是该民族的“百科全书”。而且还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和具有永久价值的“全民族的经典”。但是,在两百多年来的《格萨尔》研究中,围绕着《格萨尔》是史诗还是神话史诗的争论,延绵迄今,莫衷一是。因此  相似文献   

17.
《周易》哲学是塑造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础。它所体现的宇宙生成的“大极”学说、“阴阳和合”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特别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今天,《周易》哲学的基本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震在《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7期上撰文指出,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一笔无比珍贵的教育财富。首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在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这种民族互助精神,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其次是不怕困难、愈挫愈勇的民族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存韧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原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作为有幸参与“两纲”研制的亲历者之一,回顾“两纲”十年实践历程,越发感到“两纲”的制定实施完全有利于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全有助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全有益手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丰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人格之魂,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0.
龙马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龙马精神”,故云我们是龙的传人.“龙马精神”是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现在,我国正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什么是传统文化精神?我认为就是龙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要使我国自强不息,保证民富国强,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