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法耶特是法国大革命的发动者和参与者之一。因为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不论是在法国史学界还是中国史学界。他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本文分析了拉法耶特一生的重要活动。认为他是一名反对封建暴政、追求自由民主、政治立场坚定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2.
对吉伦特派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多持否定观点.其实,吉伦特派掌权是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而开始的革命的深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执政期间在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方面又颇有建树,它的统治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法国大革命史上写下了璀灿夺目的一幕.本文试对法国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作一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以还其资产阶级革命派真正之原貌,权作引玉之砖,不妥之处望史学界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3.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复杂,最激荡和最彻底的一次革命.中外史学界都很重视对它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我国史学界曾就法国大革命终止的年代和标志性事件进行了新的探索。不少专家学者不再同意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革命结束的传统看法,而是把雾月政变或拿破仑帝国的崩溃等作为革命的终点。综合中外史学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以1794年热月政变作为法国革命结束的标志。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认为:“热  相似文献   

4.
课本在纠“左”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成绩斐然,比如第42页将原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名称更改为“法国大革命”即是一例。“大革命”是18世纪末法国的革命者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的称呼,时人和后人也都习惯称它为“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这样称呼它。直到1934年斯大林称之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苏联史学界于是对法国革命改变了称呼。建国初期我国全盘引进苏联关于世界历史的学科体系,也同时引进了这个提法。但全世界各国的史学界,依然沿用“法国大革命”的称呼,文革后我国史学界拨乱反正,也恢复了“法国大革命”的称呼。新课…  相似文献   

5.
圣茹斯特是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年青的政治家 ,为雅各宾专政的建立和巩固做了大量的工作 ,史学界一般把他同罗伯斯比尔相提并论 ,普遍认为他同罗伯斯比尔在政治上是一致的。事实上在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以后 ,他同罗伯斯比尔之间就出现了裂痕 ,其焦点是缩小还是继续扩大恐怖政策。为此他极力调和反对派同罗伯斯比尔之间的矛盾 ,主张“客观”、“宽容”、“理智”和“以法治国”。虽然他“拯救革命”的计划没有实现 ,但他的这些做法 ,正说明他的政治思想比罗伯斯比尔理智和清醒 ,符合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给人的印象总不如在此之前的1640年英国革命和在此之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样深刻,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三次革命的评估上至今仍受到苏联史学界较深的影响。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于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和E·M·茹科夫在第十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世界历史分期方法”中。在苏联学者看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符合逻辑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关键步骤。依据这种指导思想编纂的《世界通史》,英国革命被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新时代”,而美国革命则被当作两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国内史学界普遍依据恩格斯的论断,认为法国大革命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指导思想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然而法国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进行了政治革命,宗教外观 贯穿始终是法国的政教合一传统和启蒙思想所致。  相似文献   

8.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最信任下层人民而深受崇敬的革命家。丹东崇尚共和主义 ,在复杂的斗争中采取了值得称颂的策略。马拉、丹东和罗伯斯比尔是并非一致的山岳派中不同倾向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史学界关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问题讨论中,出现了一些分歧。一是认为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比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彻底,英国革命具有保守性;二是认为英国革命同法国革命一样彻底,不具有保守性;三是认为英国革命比法国大革命更彻底。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对于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标准的理解不一致:1,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标准主要是看摧毁封建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程度,还是看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的迅速与规模?怎样理解革命与生产、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史学界的重视。两个世纪以来 ,各国史学家对涉及法国大革命诸问题各抒己见 ,研磨不辍。方方面面的论著虽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亦称得上浩如烟海。因而 ,若在法国大革命研究上立意创新着实不易。近读马生祥教授《大革命与现代化 :1789— 1830年的法国》( 1998年 8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全书 31万字 )一书 ,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将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定在了 1830年的七月革命。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下限 ,史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在发现中国作家从外国“拿来”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参与。这里所说的参与,指中国作家参与同一题材、同一人物形象的世界性创造工程,譬如三四十年代,中国作家郑振铎的《取火者的逮捕》、聂绀弩的《第一把火》,就参与了神话人物普罗米修形象的世界性创造工程,只是未被欧洲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发现罢了(见拙文《盗火神的悲剧渊源及其在中国的嬗变》,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再如.20世纪上半叶才被人们发现的德国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只有短暂的创作生涯,生前仅发表剧本《丹东之死》,虽说同时代诗人格·赫尔威格赞扬他的作品“象一块宝石,里面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但这块“宝石”整整被埋藏了70年,到诗人诞生100周年时,才奇迹般地闪射出它的光芒。继毕希纳之后,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家,有罗曼·罗兰在《革命剧》总题下写的《群狼》、《丹东》、《罗伯斯比尔》等8个剧本,有阿·法朗士的长篇小说《诸神渴了》、阿·托尔斯泰的剧本《丹东之死》等;中国作家巴金30年代以王文慧笔名发表的法国大革命历史小说三部曲 《罗伯斯比尔的秘密》、《一个人的死》(后改题《马拉的死》)、《丹东》(后改题《丹东的悲哀》)——也都参与了这一世界性工  相似文献   

12.
法国大革命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党派之争,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之间的斗争则是其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极为惨烈的。正是因为如此,史学界对此的评论相当多。以地域界限分析者有之;以心理素质分析者有之;以年龄差异分析者有之;以阶级斗争分析者有之……。本文将以“阶层”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论述。所谓阶层,是指在一个阶段大范畴内,由于财产收入、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利益集团(group)。这些不同层次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和矛盾,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并不以暴力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模仿”  相似文献   

13.
<正>"法国大革命"这课的主线是法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宏观层面认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地位。1792年歌德在瓦尔密战役中目睹法国义勇军的士气后赞叹道:"从此时此地,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重要的一场革命,在启蒙思想的引领之下,其规模之浩大、过程之曲折、动员之广泛、革命之彻底,是同一时期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其对于法国的新生、扫荡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引领  相似文献   

14.
略论饶勒斯     
让·饶勒斯是法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他的实践和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法国而且对国际工人运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在法国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反战英雄;二是说他是伯恩施坦式的修正主义者;三是称其为幻想家、法国奸细.在苏联,有人称之为反对反动派和反对战争的勇士,也有人将他说成是无政府工团主义分子。在我国,多年来饶勒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夏,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法国法中文化历史交流协会联手邀请上海地区大中学教师作以考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欧洲之旅,先后参观法国、意大利、梵蒂冈和摩纳哥,笔者有幸偕行。同行者均习人文科学,其中半数是历史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见闻颇丰,谨择与法国大革命相关者略记一二。发生在1789-1815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在史学界,从当年的制宪议会成员安托万·巴纳夫著的《法国革命引论》在大革命的第四个年头,即1792年问世以来,这场革命就成为历久不衰的研究课题。19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阿列克西·托克维尔在其名著《旧…  相似文献   

16.
关于托马思·杰斐逊对美国革命的贡献和他的民主思想在美国的影响,国内外史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对于他和他的思想在世界近代史中所起作用,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根据他在法国革命期间的一些具体活动,初步考察这位伟大的美国革命家和思想家与法国革命的关系,以加强全面了解他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罗伯斯庇尔和丹敦在史学界是具有争议的人物。本文在充分肯定他们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丰功伟绩的前提下,探讨巩固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以为丹敦的手法优于罗伯斯庇尔的。但罗伯斯庇尔却始终未能接受丹敦手法,最后造成两者的悲剧下场。  相似文献   

18.
世界近代史是以法国革命为开端世界近代史以法兰西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是因为法兰西资产阶级革命澈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所加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限制,正式确立了以资产阶级为支配阶级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大革命之前,在中古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也曾有两次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是十六世纪发生的尼德兰革命(一五六七——一五八一),另一是十七世纪发生的英国革命(一六四一——一六六○,一六八八)。所以不以尼德兰革命或英国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为原因,不仅在其范围、规模及影响不如法国革命之大,且在其封於封建制度的摧毁不如法国革命进行得澈底。  相似文献   

19.
吴娜  于作敏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05-108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思想变化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研究的课题。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发表不少有关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有些看法很有见地,但有些看法则值得商榷。如有的文章过分夸大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革命的某些特点,甚至把它说成是整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规律,以偏概全;把共和国说成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政权的临时产物和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