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献辉 《江西教育》2003,(23):28-28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  相似文献   

2.
《施公案》首开公案与侠义小说的合流,阉割了仪义小说的反抗精神,它的产生是适应清代统治阶段对待人民武装斗争的剿抚兼用政策的需要,小说叙写数十安件,除少数涉及官场褒腐败、脑习和民事纠绘外,主要描述黄天霸等一批“绿林好汉”归降制造清宫施仁2伦,协助官腐收爪牙,镇压剿捕反抗清王朝的“盗赋”,以显示统治阶段皇恩浩荡,威力无边。为达到一目的,不异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美化叛徒,导化草莽英雄。小说主角之一的施仕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野草》不是鲁迅个人命运的象征,也不像一些人所批评的——态度“悲观”、“彷徨”,是“苦闷之讴”,其24篇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一以贯之的共同主旨——对社会现实及历史传统的批判反抗和对反抗者斗争精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记实散《背影》历经几次教材政策,始终被列为中学语课中的精读篇目,那么,为什么这篇军于1925年的章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去学习它、欣赏它、品味它呢?  相似文献   

5.
《鸳鸯针》是一部针对明末社会腐败现象痛下针砭的拟话本小说,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揭露了科场的腐败、官场的腐败、商界的腐败以及下层社会风气的败坏。作者开出的药方首先是在选拨人才方面不必迷信科举,让绿林中人也为国家效力,其次是要求官员正直廉明,宽厚仁恕,以德报怨,感化坏人;再次是提倡诚实守信,反对损人利巳;提倡贞洁,反对纵欲。他对社会的揭露是有力的,但他开出的药方几乎是无用的。  相似文献   

6.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背影》这篇课文进行了案例分析,从教学目的和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后作业布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汤效荣 《宁夏教育》2014,(12):53-54
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回忆性纪实散文,具有很多美点,比如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匠心独具的选材、灵巧回环的结构、质朴含蓄的语言、冷暖和谐的色调等。但《背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今天相比已发生了近百年的变化,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新时代的孩子为那个泪光中的"背影"而感动,才能使课堂学习更有效?尝试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此文的过程中,同交流、共感悟,可以带动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体悟,从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攥着汇款单,我读啊,读啊,我读懂了朱自清《背影》里的背影,读懂了伏尔加河畔船夫胸脯上深深的索痕,读懂了父亲如弓的脊背以及骄阳的淫威和暴雨的恣睢……”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有很强的政治抱负,又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他的思想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对政局动乱的失望、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他的正统思想。他还在诸葛亮、刘备、关羽等人物身上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自己的爱憎情怀。这些倾向是作者有意或无意透露在字里行间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界对《背影》的解读则涌现出异彩纷呈,更具有文化深度性和思想自由性的观点。而我觉得《背影》经典就在于它首先是抒真情,表真意,才会感人至深。在这个真心实意的基础上,其他种种解读才更加丰满。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背影》不仅写出了父子相互之间的深情,也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及忏悔。  相似文献   

12.
金鹏 《学语文》2002,(5):16-16
“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大致可以划分为“独语”与“闲话”两大类。以何其芳《画梦录》为代表的“独语派”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是表现人间至情——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也是文采熠熠的美文。但由于文章距离时代较远,这篇教师屡次教授屡次催人泪下的文章却不见得能感动得了现代年少不更事的初中生,教师在教学中也常有隔靴搔痒之叹。为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作了如下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仔细研读,就能发现惜影》中隐含着一组数字:1、2、3、4、5。一抱橘子。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不顾年高体胖,“穿过铁道”,“爬上那边的月台”,为我买回了一抱橘子。这橘子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心。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17.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失序。东晋齐宋之后,中国南部始于干戈扰攘之中,复享太平。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究其原因,乃为东汉以降,儒学式微,国家意识丧失故也。儒家思想偏重于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文选》颇为推重儒家思想,对于一代储君且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萧统而言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为什么父亲要坚持送‘我’?为什么父亲非要亲自去为‘我’买几个并不那么必要的橘子?以及对文中作者第二次落泪和第三次落泪的理解这三个问题出发,结合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过节,对文章进行再解读,以便更好地感悟在作者多次落泪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