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媒体, 立足于课堂,创设能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情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批有独立见解、有创造能力、有赶超世纪雄心和力量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学生创造力培养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中心任务。创造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实施“创造性思维作业”,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创新能力是成人高校教师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创造力的大小在于国民的创造素质,国民创造素质的具有多半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富有创造力,只有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内在素质.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学习环境.因此,教师是高校具有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决定性困素.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成为经济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由此看来,要使国民创造力得到不断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中,成人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l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成人教育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在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一转变,客观地反映了21世纪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也是现在国家教委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创新是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在创新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已成为在初中阶段大力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流,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定要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力是人才的关键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自50年代中叶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积极培养创造力为宗旨的创新教育作为迎接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我国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现代化变革中,发展创造教育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工程服务是必然的明智的选择。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我得出教学中做到五个“解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当今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之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徐银焕 《考试周刊》2012,(81):128-128
在21世纪的中国,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则成为在初中阶段大力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定要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丁继东 《文教资料》2005,(17):188-189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在这样的时代中,新的英雄“是把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创造力的人才。小学是基础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必须广泛开展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4.
音乐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充满竞争,其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创造力即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教育工作者之一的音乐教师,该怎样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为己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创新,从而养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呢?本文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华章》2007,(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  相似文献   

16.
华文平 《成才之路》2009,(29):30-30
站在21世纪的高度。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水平、高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中就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当然责无旁贷。应当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益的途径。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应当从鼓励、启发、培养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其创造性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育需要创新,并从"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让学生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介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纪,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昭示人们,谁大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谁就占领了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为此,研究“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纪各国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潜心钻研“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创设良好的教育机制———“唤醒沉睡在学生中的创造巨人”。本文拟对“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培养创新人才,开发学生的核心能力,各学校开设了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针对核心能力训练的特点,我们认为应开展“创造性”教学体系.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在教育实践中还很少得到具体应用。形成一种使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现存的弊病,我们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关于“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