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历年的化学中考中,都会涉及粒子名称、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考查。下面就讲讲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确定粒子名称及符号的方法。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且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在任何原子中都有以下等式成立: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按一定规律分层排布,我们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如钠原子(Na)的结构示意图为,它表示钠原子的原子核带11…  相似文献   

2.
常温下,除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易脱离原子核外,其余的电子仍围绕原子核运动.这些电子叫束缚电子.金属都是晶体,其晶格都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常温下,由于金属原子的热运动,金属的最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在晶格中无规则的自由运动,这样的电子叫自由电子.  相似文献   

3.
例1一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那是物体没有电荷.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错答物体带有电荷才能对外显示电性,否则对外就不显示电性.一个物体对外不显示电性,说明它不带电荷,物体不带电行,也就是物体没有电荷.所以,上述说法正确.分析出现上述错误解答的原因,是对物体显示电性的实质——电子的得失不清楚,我们知道,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核的周围是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跟孩外电子…  相似文献   

4.
编者:“电”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学好电学知识,是同学们的迫切要求.《电路》一章有关“电荷”、“电路”等知识、技能。是电学的最基本内容,也是第5~14章的重要基础.一、掌握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1.电荷、电流原子结构知识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和它们的相互作用~电流和电流的方向一电量、电量单位的名称和符号~电源2电路二、知识概要1.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现代科技已经证明:分子构成物质,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原子核…  相似文献   

5.
学习了分子间作用力后,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分子是中性,为什么分子间即有斥力又有引力?它们是什么性质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就这些问题做一下探究。我们知道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等量负电。无论组成分子的原子数量和结构如何,从课本上的示意图11-6曲线看,分子间斥子是库仑斥力。因为库仑斥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函数图象是双曲线,正好吻合。从分子的结构看库仑斥力来自于相邻分子的核外电子之间的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斥力,…  相似文献   

6.
一、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中子的质量小得多 ,约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1 /1 836,因此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在原子中有下列近似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二、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 ,既有带正电的质子 ,又有带负电的电子 ,但是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这是因为每个质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 ,每个电子带 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在原子中有下列关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三、核…  相似文献   

7.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核外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相等,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当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不相等,物体就带了电.用摩擦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原子核失去电子,从而该物体带正电,而另一物体由于得到这些电子而带上等量负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这种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电荷之间相…  相似文献   

8.
谢欢 《中学理科》2004,(10):13-18,51
电现象的本质在于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具有电的结构.一切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内部的正、负电荷量是相等的,原子对外呈中性,因此物体通常也呈中性.如果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那么原有的正负电荷平衡被打破,就对外显示电性.原子失去电子,就带正电,叫正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叫负离子.物体的带电现象正是由它的原子失去  相似文献   

9.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1.
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答: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即电子的得失过程.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起电不是“生电”,因为电荷是不能创造的.电荷本来就存在于物体中.构成物质的原子中,其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通常这两种电荷的电量相等,所以不显电性,两物体摩擦后,原来存在于物体里的正、负电荷重新组合,但它们的总电荷数仍然不变.问: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答: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因而物体呈中性.由于不同物体(如毛皮与硬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  相似文献   

12.
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内容较多 ,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三种微粒算清账 ,结构特点心中藏 ;结构性质相联系 ,两种物质应记详 .  三种微粒算清账即分清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 :质子、中子、电子 .表 1 原子的构成与性质构成电性电量相对质量原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带正电不带电带负电101111/ 1836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结构特点心中藏即心中要熟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表 2 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元素类别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特点 得失电子情况稀有气体元素 =2或 8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金属元素 <4不稳定容易失…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引入"活动课",变死课堂为活教室,让同学们在动手中动脑,实践中益智,取得了较好明显的教学效果.摩擦起电现象把人们的视野引入了电学的世界,但对于初电学之门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点.面对人类内眼看不见的原子结构,将如何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和本质呢?通过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加强点:①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是中性的.②不同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不同.③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宇宙的特殊结构,电无处不在。我们每天看到和所接触到的事物都是由一种极小的单位——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本身是由更小的部分——居于其中心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以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相似文献   

15.
1932年,原子核式结构理论基本形成。这就是我们对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宇宙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显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相似文献   

16.
1.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般都是纯净物,但由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等同一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虽然仅含一种元素,却都是混合物。2.气态单质分子一般都是双原子分子,但惰性气体分子都为单原子分子,臭氧分子则为三原子分子。3.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都是遇冷变小,但水在降温而结冰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是增大的。4.原子核一般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普通氢原子(即氕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而没有中子。5.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的元素一般都是金属元素,但氦元素是惰性气体元素,氢和硼元素等则是非金属元素。6.原子团一般都是阴…  相似文献   

17.
1.分子中,如果每个原子最外层电子均为8个,则所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一定是偶数.所以,分子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为偶数的,一定不能满足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为8电子结构的条件.例如,NO2分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5+6×2=17,所以每个原子最外层不可能都是8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金属中的电流是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自由电子是怎样做定向移动的呢?我们知道.一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一电子与电荷电子是人们发现最早的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绕原子核高速旋转;而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以及正、负离子等,都称为电荷.在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二带电与带电体带电是指物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物体对外显示电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显示正电(即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显示负电(即带负电);而带电体是指带了电的物体,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三中性与中和中性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示电性的一…  相似文献   

20.
一、一般规律: 1、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中B—At对角线左下角,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中B—At对角线右上角;金属元素大多数位于周期表中s区、d区和f区,非金属元素大多数位于周期表中P区;每一周期多数从碱金属元素开始,惰性元素结尾。 2、金属原子柱外最外层上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非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上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 3、元素原子一般由核内质子和与之等量核外电子,及不一定与之等量的核内中子构成。 4、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元素所处的周期号数,对主族元素讲,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等于元素所处的族序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