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光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祭。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贬褒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日常生活中,一些疑惑、不经意的提问,会促使我们求助于历史。有学生问,为什么电视剧中有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这些称呼?这些称呼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约定俗成的称呼?一、以谥号、庙号、年号指代皇帝的历史分期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见《现代汉语词典》)《史记》中有:“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谥号起始于周,谥号的范围不限于帝王。谥号含有褒贬之意,不同的谥号代表不同的行迹。《…  相似文献   

3.
问问大咖     
《学与玩》2022,(12):30-31
<正>问题好多,都要“冲破天际”了?把问题丢给我,我找“大咖”帮你解答。我问:李隆基是唐玄宗,可是有时候会看到有人叫他唐明皇,这两个称呼有什么区别呢?大咖答: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两个概念:“谥号”和“庙号”。古代帝王去世之后,会被奉上谥号和庙号。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用来代替名字;而庙号则是其被供奉于太庙中享受祭祀所用的称号,是祭庙或太庙祭室的名称。一般而言,我们见到的文帝、武帝等是谥号,而带有“祖”“宗”二字的则是庙号。  相似文献   

4.
《高宗谥议》是唐代皇帝谥议文中颇为独特的一篇。唐代皇帝谥号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等部门官员集体议定,上奏朝廷确认。《高宗谥议》的作者涉及执笔者、身份作者、精神作者等多重关系,虽以中宗口吻表达,实反映武后的意志。其按语关于“天”“皇”“大”的解释,或循旧例,或据经典,或为新创,与武后及官方的习惯说法不尽一致。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应理解为“天皇”“大帝”的合称,文中关于高宗谥号的解释及其“九德”的过度虚美,杂糅诸家思想学说,大抵以儒家为根本,以道家为归宿。武后将高宗神圣化,与其特定的现实背景和政治用意有关。  相似文献   

5.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较为精确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就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传统的纪年法: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以帝王年号纪年,以天干地支相配纪年。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是以国号或朝代名称、帝王公侯名号配以其在位年次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而用于年次纪年的帝王公侯名号主要是谥号和庙号。谥号起于周武王时代,曾“追尊古公为太王”,西伯“后十年而崩”,被“谥为文王”。谥号一般是王公死后由礼官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议定的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如文、武、景、庄、惠、桓、灵、僖,便是常用的谥字,谥字根据谥法而定,如经纬天地曰文,布  相似文献   

7.
曹坚 《同学》2003,(12)
我们读书、教学、观看影视剧时,常常会遇到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有时我们称某某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康熙、乾隆皇帝等,这些称法,实际是分别用了“谥号”、“庙号”和“年号”来称呼他们。“谥号”、“庙号”和“年号”都可作为帝王的帝号(对帝王的称呼),但它们的意义、用法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碑刻真实地保存了大量该时期的谥号用例,通过对谥号用字情况和谥法特点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南北朝谥号以复谥和褒谥为主,与爵位有一定联系,谥号多由太常评定。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碑刻真实地保存了大量该时期的谥号用例,通过对谥号用字情况和谥法特点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南北朝谥号以复谥和褒谥为主,与爵位有一定联系,谥号多由太常评定.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虽以复谥为美,但在实际评谥过程中,官员谥号以单谥为主。谥号用字绝大多数为美谥或平谥,恶谥极少。由于现实评议的需要,当时还采用了一些《周书·谥法》篇中没有的谥号用字,不过这些谥号用字仍可能有本可依。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在介绍《爱莲说》的作者时称:“‘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谥”的:谥(shì)——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给人物作传时 ,常以“谥”或“谥号”称代 ,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其中“忠毅”是明代左光斗的谥号。崔铣的《记王忠肃公事》一文中 ,“忠肃”则是明臣王翱的谥号。为作品命名时 ,也常用“谥号”。如王安石 ,谥号“文” ,作品集为《王文公文集》 ;范仲淹 ,谥号“文正” ,其作品集名为《范文正公文集》。了解“谥号”的相关知识 ,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何谓“谥号”呢 ?关于谥号有哪些规定呢 ?谥号 ,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称号。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 ,为避…  相似文献   

13.
寇润泽 《文教资料》2020,(7):73-74,37
汉卫太子刘据因汉武帝征和二年巫蛊案而与其父反目,最终被围困自尽,汉宣帝即位初期为其定谥为“戾”,后又称“戾太子”.本文重新梳理征和二年到宣帝定谥的历史过程,着重对宣帝时期霍光专权、建立武帝正统权威的政治实际,昭帝时期隽不疑对京城长安发生的假卫太子案的处理,以及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体现出卫太子“不悔其过”的法律因素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卫太子谥“戾”的内外原因,总结背后武帝统治权威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课外读物中常见有“谥号”一词。如,现行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岳阳楼记》一文的注释①:“‘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多数初中生对“谥号”并不了解,本文就此作点小释。在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功德、品行、事迹,给予追加的称号,叫做谥号。谥号用字大多由一个或两个字组成。如范文正  相似文献   

15.
赵东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26-128
谥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对1980年以来关于谥法的起源、生称谥问题、谥号问题、谥法的作用影响、谥法文献著述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们读古文时,经常遇见一些年号、庙号和谥号。如:“康熙皇帝”、“清圣祖”、“仁皇帝”这三个词,实际上都是指的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他的年号,“清圣祖”是他的庙号,“仁皇帝”是他的谥号。那么,年号、庙号、谥号三者的含义和区别是什么呢?年号,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统治时期纪年的名称。古代文献中,汉  相似文献   

17.
漫话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及褒贬评定,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恶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法起源于西周。评定帝王的谥号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事情,必须由礼官斟酌议定,  相似文献   

18.
古代君主大臣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业绩个人品质,议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叫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  相似文献   

19.
姚雪垠先生谈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时,认为片名“大帝”二字不妥。他说,康熙固然是清代的一位拥有多方面建树的皇帝,但皇帝就是皇帝,不能随便想一个名字加以替代。康熙是年号,活着无人称其大帝,死后也无大帝的谥名。何来“大帝”之谓?  相似文献   

20.
谥号,开始于西周。“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为作美号”。就是说统治者死后,由继承者按其生前的行为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就是谥号,谥号一般由礼官拟定。谥号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颂扬、批评、同情三类。颂扬的如:文、武、明、成、昭、景、桓、宣等。如周文王、周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