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2.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 ,朱熹的《诗集传》云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是诗经的固有特色 ,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贴切。如果二者恰当结合 ,更会使诗歌既有比的鲜明有力 ,又有兴的若隐若现 ,取二者之长 ,避免了直露 ,没有韵味 ,又避免了上下文之间的捉摸不定。下面举几例作具体分析 :《雎鸠》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以诗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起兴。“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先言的“他物” ,是雎鸠在洲中的关关鸣叫声…  相似文献   

3.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5.
《大雅·卷阿》是君王出游时臣下所献之诗,诗歌所颂对象“君子”应该是西周天子,《卷阿》所咏之事似为其时之君臣对歌.臣下借与天子答歌之际而陈诗以颂美、祝祷,并借此以委婉的微言讽谏,是《卷阿》的诗义.《诗经》中一诗有前后转折、变换句式和抒情方式的例子甚多,这是诗人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手法,因而,《卷阿》并非两首诗错简而合为一诗.  相似文献   

6.
“比兴”这种手法始见《诗经》,“比兴”依据朱熹的解释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似文献   

7.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2.风雅颂:《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3.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赋:“铺采文,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叙述和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比:比喻,打比方。兴:“兴者,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某一事物引起情思。4.屈宋:指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5.楚辞:又称“骚体”。句子长…  相似文献   

9.
“比”和“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出过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意思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后世往往把“比”和“兴”连说在一起,直接称为“比兴”。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与发展,而对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潜在的文化心理我们似乎还缺少深层次的探索。朱熹这位大学问家只是从艺术手法特性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他虽然总结了古人在艺术创作中所遵循的经典方法,并给了后来的人们以…  相似文献   

10.
“他物”与“所咏之词”──试论兴的产生、意义及构成李宪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味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作为我国诗歌的传统手法,古往今来,影响颇大,为人们喜闻乐见,为诗人广泛运用。论其产生也应是比较早的,但也决不是与诗歌的产生同时产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说说赋比兴     
何为“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相似文献   

12.
“兴”也叫“起兴”。南宋朱熹解:“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范垂长先生在《先秦文学详解》中解释:“兴,特点是借助其他事物引出正题,常常触景生情,通过景物委婉隐约地寄托诗人的情意,具有含蓄暗示的性质。”这里不容忽视的是“其他”一词,因为它是判断诗词中是否起兴手法之关键。简言之,判断“兴”手法主要是看前后诗句所写的事物是否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如果有,则不应认为是“兴”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 喻客体,打比方,“写物以附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触物以起情”。当以兴为主,兼有 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古诗文 中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如 《诗经》中爱情诗《周南·关雎》一诗  相似文献   

14.
“比”和“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出过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意思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后世往往把“比”和“兴”连说在一起,直接称为“比兴”。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与发展,而对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潜在的文化心理我们似乎还缺少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16.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17.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18.
所谓“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诗经》中的这一手法现代歌词也经常采用。从起兴的事物及表达效果看,大略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由眼前所见的景或物唱起,引出想要抒发的感情、歌咏的事物。这里的景物描写往往起着构造氛围,衬托人物性格、心情等作用。①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相似文献   

19.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杜甫辞赋创作的动机与取向,从创作动机、导谀乞怜、讽谕之义三个方面,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对杜甫辞赋创作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和辨正。通过分析认为,杜甫辞赋创作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动机,是求得君臣遏合、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杜赋所表现出的导谀乞怜倾向实为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希冀以自己才能博取政治理想的实现,不应过分指责。杜赋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对辞赋讽谏功能自觉坚持,这一点也为后代论者所承认,尤其是他在赋中运用的征实和稽古的写作方法构成了他所追求的“诗人之赋”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