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赋夸饰不仅是学技巧上的一个特征,而且是赋家个体性生存处境的写照:骚体赋走屈骚之路,其夸饰语词与意象敞现的是汉代人道权失落之后,政治命运、社会身份堕入深渊之际的以自恋形式表现出来的悲剧处境;汉大赋则在其润色鸿业的铺张扬厉的夸饰中,写照了新形势下人赋家被帝王倡优蓄之,站在政治生活之边缘却急切渴望重回中心的可怜可叹的个体性生存处境。汉赋的夸饰本质上是人对自身命运沦落的挽歌,是从自由人向孝子忠臣历史性生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明清赋集的编选评点,大多成于文人士大夫之手,其最直接、最根本的诱因是科举取士。一部赋集基本上可视为历代赋体流变史,赋家选篇定目时内蕴溯流穷源的历史观,汉赋的选篇与评点关系到整部赋集的批评宗旨;从赋篇的次类看,明人辞赋总集的编纂,有尊己之意,清代则以尊王为主,而汉赋的不同归类则形成多样化的批评内涵;赋集评点本对汉赋的选评,不仅有事实上的存史之功,还是中国赋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彬 《华夏文化》2023,(4):41-42
<正>梁周翰(929—1009年)字元褒,郑州管城人,宋初文学家、官员。梁周翰名列《宋史·文苑传》,其本传载:“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会修大内,上《五凤楼赋》,人多传诵之。”《五凤楼赋》是宋代的著名赋篇,备受士林推重,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时将其收入,且以之为“压卷”之作。梁周翰曾向宋太祖进献《五凤楼赋》,这一点殆无疑义。然而北宋龚鼎臣《东原录》载:“艺祖时新丹凤门,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问左右:‘何也?’  相似文献   

4.
曹丕“不朽论”所思所言的核心问题,是面临必死的预期,赋家创作对必死命运的拯救而言有何价值。曹丕就此问题展开了他关于必死和永生的价值之思,以及赋文写作何以是对赋家必死命运的审美救赎的思考。曹丕同时探讨了不朽对于赋家而言的有效性问题,他将赋文话语阐释为由人类社会公共话语和作者一己私语共构的复调性文学话语。曹丕的文“不朽论”开启了赋的死亡美学思想之路,促进了赋的死亡主题在创作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西晋文学家张载在太康年间创作了三篇与蜀地相关的文学作品,分别是:《叙行赋》《剑阁铭》和《登成都白菟楼诗》。《叙行赋》是张载入蜀途中的所见所感,也是其入蜀路线的反映;《剑阁铭》是其基于剑阁的战略地位对时事政治的建议,其中也隐含了张载的入仕愿望;《登成都白菟楼诗》是张载对西晋成都繁荣富庶生活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0,(2):232-233
<正>"集"是中国古籍分类四分法中的一大部类,源起于汉刘向父子《七略》之《诗赋略》。《诗赋略》中包括歌诗、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荀)卿等赋以及杂赋等五部分。班固《汉书·艺文志》承向、歆父子余绪,仍设《诗赋略》。魏晋以还,有晋荀勖《中经新簿·丁部》、梁阮孝绪《七录·文集录》以及多数以四部命名的目录,下迄《隋书·经籍志·集部》、《四库全书·集  相似文献   

7.
宋志坚 《寻根》2010,(2):82-85
<正>鲁迅辑录的古籍,历时最长费力最多的是《嵇康集》(共10卷),篇幅可与《嵇康集》相当的则是《沈下贤文集》(又称《沈下贤集》)。《沈下贤文集》共12卷,第一卷为赋与诗,收赋三题、诗18首;第二、三、四卷为杂著,《异梦录》、《秦梦记》和《湘中怨》这几篇传奇文,分别收在卷二、卷四之中;第五、六卷为杂记,大多是为他人所作之"厅记";第七、八卷为"书",  相似文献   

8.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六个问题:一、丝绸之路本义、引申义及形成时间;二、中原初通滇中于先秦之庄蹻;三、蜀商与西南夷人民促成了中国最早的国际贸易通道;四、临邛城为南丝路上第一站;五、司马相如赋多次提及蜀商开道有关之事;六、南丝路商品中的蜀布即蜀锦。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的海洋里 ,未来和过去永远是人类求知的两大方向。在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中 ,从古至今、自东到西 ,各个民族都对自己遥远的过去进行追忆。对于人类最早的住宅形式 ,经春秋时代教育家孔子整理的经典著作《易经·系辞传》上写道 :“太古之世 ,穴居野处 ,禽兽逼人 ,有巢氏作 ,叫民构木为巢 ,而穴居之俗渐脱。食鸟兽之肉及草木之实 ,未有火化 ,至害卫生 ,燧人氏作 ,叫民钻木取火 ,而茹毛饮血之俗渐脱。”关于穴居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形 ,西方古希腊诗人卢克莱修斯在其诗作《天道赋》也有描绘 :“当此之时 ,民犹未知夫用火 ;虽获兽而不衣其皮…  相似文献   

11.
偶然读到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句子,便油然想起吴疆的山水绘画。江淹的诗,没有具体描绘送别人物的行动,却不惜笔墨地渲染送别的背景;同样,吴疆山水画面的人物相对其命运而言是渺小的,  相似文献   

12.
咏物赋在汉赋创作中占有较大比重,咏物赋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荀子赋,这类创作一直延续至汉代,并衍生出独立的创作模式。汉代创作咏物赋在文体上具有宫廷应制、宴飨助兴、借喻讽谏、托物咏怀等功能,由此衍生出应制、宴飨、讽谏、咏怀等题材类型。在这些题材类型中,"物"与"志"相互依托,先秦寓言中广泛存在的拟人手法被自觉运用其中,成为咏物赋区别于与散体大赋与抒情小赋的重要特征。汉代咏物赋的文体功能丰富了赋家"体物写志"的内涵,也为了解散体大赋与抒情小赋的兴衰更替提供了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3.
《大冶赋》译□华觉明游战洪《大冶赋》是宋代著名学者洪咨夔《平斋文集》的开卷之作,是矿冶史上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全赋仅2701字,却高度概括地记述了上古冶金史料,金、银、铜的采冶,铸钱工艺,矿冶机构的设置与分布等,从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著作...  相似文献   

14.
论班彪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彪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千百年来多被忽视。本文试就其赋 ,略谈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班彪“才高而好述作” ,但其作品数量不多。“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旧唐志》载“班彪集二卷” ,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则更少。今天所能见者 ,仅《北征赋》、《悼离骚》、《览海赋》和《冀州赋》。就在这本来不多的几篇当中 ,除《文选》完整地保存了《北征赋》外 ,后三者若非唐代类书保留片断 ,恐怕早已灰飞烟灭。对于班彪的赋作 ,我想从现存的三篇佚文谈起。《悼离骚》残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冀州赋》残文大段见于《艺文类聚》卷六与…  相似文献   

15.
别集流變論     
小引 三十年前,予与纂《汉语大词典》,日与古书为伍,手不释卷。始知自注之体,古已有之,至赵宋吴正仪淑《事类赋》而极其盛。而效舍人之雕龙,援正仪之注体,则有近世姚茫父华之《论文后编》焉。观其行文简而隶事赅,三覆其诵,不能自己,私心所仪,历久弥笃。既而察四部之流变,究别集之演迹,思欲一叙其颠末。适予友陈鸿森教授沉潜二十余年所辑之王鸣盛、  相似文献   

16.
颜元的礼论     
颜元的礼论,在于指出社会成员“共事”之际,“各”与“各”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遂成为问题,因而提出性善说,认为所有共事之“各”必须均为善。人皆为善,才能在社会上如耳、目、口、鼻一般各尽其职,形成完整的有机体。试观其所说“尽职”的内容:天之生万物与人也,一理赋之性,一气凝之形。故吾养吾性之理,尝备万物之理以调剂之;吾养吾形之气,亦尝借万物之气以宣泄之。圣人明其然也,是以画衣冠,饬簋,制宫室,第宗庙,辨车旗,别饮食,或假诸形象羽毛以制礼,范民性于升降、周旋、跪拜、次叙、肃让;又金、琢石、窍竹、纠丝、刮匏、陶土、张革、…  相似文献   

17.
叙事赋与中国小说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183;艺文志》诗赋略着録的赋分四派,第一是屈原赋等二十家,第二是陆贾赋等二十一家,第三是孙卿赋等二十五家,第四是杂赋十二家。前三派的分类标准为何,难以判断。最後一家杂赋,显然都是佚名的作品。其中“客主赋”十八篇,大概是用客主问答的叙事法。这种叙事法早在传为屈原所作的《卜居》、《渔父》里就已见到了。  相似文献   

18.
《前赤壁赋》是脸炙人口的苏轼代表作,自来研究它的人都只谈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很少有从宗教角度去研究的。《前赤壁赋》是探合了佛道二家的思想,把两种思想巧妙地融合于赤壁的优美山水风月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十分高明,使人不知不觉。而且这两种思想在整个东坡一生的文艺创作中几乎都贯穿着。因此不弄清《前赤壁赋》中的思想,我们就很难对东坡的许多作品作出解释,对他海阔天空的艺术境界也无法了解深透。我们不打算像传统注释家那样将《前赤壁赋》分成若干段,然后逐段进行解释与剖析,我们仅将它分为两个大段。第一大段从“壬戌之秋…  相似文献   

19.
"集"是中國古籍分類四分法中的一大部類,源起於漢劉向父子<七略>之<詩賦略>.<詩賦略>中包括歌詩、屈原等赋、陸賈等賦、孫(荀)卿等賦以及雜賦等五部分.班固<漢書·藝文志>承向、歆父子餘緒,仍設<詩赋略>.  相似文献   

20.
<正>曾先生:您的《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一文,突破了把赋、比、兴看做三种诗歌表现手法的传统观点,而将其看做诗歌审美特性的三个层次以突出其整体关系。我以为这样的阐释是富于创新性的。但是,文中说"所谓‘赋’指的是诗在口头表达以特殊声调朗声宣示、铺陈抒情的特征",又说"赋与敷、布、铺、陈等的含义相通,都有要把言语表达的声调加以铺张、敷陈、扩展和绵延乃至重沓与反复的意向。这就是‘敷布其义’,即通过声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