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有三畏     
<正>孔子早就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大人"或"圣人"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  相似文献   

2.
君子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说的"畏",不是"惧"(惧怕),而是敬畏;所敬畏的不是大人、圣人本身,甚至也不是圣人之言,而是圣人之言所传达的"天命",即仁爱之道的无声之音。"圣"就是倾听良知的呼唤并宣讲这种本真的情感。君子意味着拥有政治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君子少,现代社会君子多;唯有真正的现代社会,才有可能人人都是君子甚至圣人。但没有敬畏感,就不是君子。  相似文献   

3.
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按圣人言,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4.
敬畏就是对人对事“又敬重又畏惧”。自古以来,圣人贤达就重视“敬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对天道人事要心存敬畏。朱熹也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我们党更是一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强调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6.
心有敬畏,行有依归。一个人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真理,敬畏所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培育青少年的敬畏之心,有所畏方能有所为。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A.独词类[题目]畏(南京师大附中2006届模拟测试)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经历、思考和感悟?请以“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提示]写本题,既可着眼于“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倡导排除万难、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可落笔于“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阐明人应当畏惧什么(回答可以是“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尊严”、“敬畏民意”、“敬畏法律”、“畏惧心中的道德律”、“畏惧规则”等)以及…  相似文献   

8.
所谓"好学校":就是"目中有人"的学校,是"心存敬畏"的学校,是"走在路上"的学校。管理者心中有人,才会服务为人、创新为人、发展为人;管理者有敬畏教育规律的常识:教师有敬畏教学规律的习惯:学生有敬畏知识敬畏能者的风气,才能科学育人,才能让管理、教学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有效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新的一年里:人民小学要继续为老师们和孩子们建设真正的"魅力学校":建设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校园环境。通过持久深入的读书活动、健  相似文献   

9.
"畏"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畏"充分体现了老子"尊道贵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内含"敬"的意蕴。因此,我们从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畏人与人畏、畏死与不畏死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角度阐述了老子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10.
敬畏感是一种同时具有"敬"与"畏"两个层面的道德情感表达,让人们在极限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以察觉到个人存在的不足。目前对于敬畏感的研究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等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课堂敬畏感,分析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的原因,并提出重拾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老典开篇"老典"者,史绍典也。圈内称"老典"而不呼"老史",考其由来,我曾"戏说":缘于对余姓之"敬畏",一者,史,历史也,余之始祖为周初史官"伊佚"(或云造字之仓颉),后以官为姓,不呼"老史",敬"史"。其二,"史"(shi)、"死"(si)不分,不呼"老史",畏"死"。于是以"老典"名。实则,"敬"、"畏"乃人人应有之情,畏(敬)天、畏(敬)地、畏(敬)鬼神是也,惜今人敬畏之情丢失几尽,乃有贪脏枉法、无法无天、奸佞狡诈者。而圈内以"老典"名,实语文之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畏"是先秦儒家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是一个美学概念,而是一个表达一种自然情绪的概念。"畏"的发展,经历了从"畏天命"到"畏大人"再到"畏圣人之言"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从原始的本能情绪到事神心态,再到审美心态的转变。随着"畏"的审美心态的形成,表现了中国所特有的融合本能情绪、伦理色彩、事神心态和审美心态为一体的"畏"的美学特色,从而丰富了中国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6,(6):109-112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既要有"为",也要有"畏"。有"为"要求政府担当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政责任,有"畏"要求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敬畏市场、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政府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调整,实现从"政策主导"到"政策引导"、从"效益激励"到"制度激励"、从"统筹管理"到"精准服务"、从"区域竞争"到"区域合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大家对于"敬畏"一词,看似十分熟悉,其实却十分陌生,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理解"敬畏"的深刻内涵。朱熹曾经在《朱子语类》中对"敬畏"一词有这样的解释:"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熹告诉我们,"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庄严、让人崇拜的事物,或者面对  相似文献   

15.
曹操创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时,身任东汉丞相,且受封武平侯,威望与权力达到了顶峰,但政治气氛极不利于自己,说他"有不逊之志"、欲废汉自立的流言蜚语很多。他于是怀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三畏"心理,创作该令文,以"分损谤议",减少别人的指责,表明自己的心愿与志向。  相似文献   

16.
梁捷 《小学语文》2008,(12):1-1
教书四十年,生平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就有了读书的动力;读书,就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就有了精进自修,才可能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7.
开学不久,有学生问我:“从自身角度讲,您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这样回答:“要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书几年来,总结起来共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才有读书的动力,才能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三册)以后,我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也更为深刻。一读理论,把握事物变化的脉搏,主动迎接时代发展的机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enge谈到思想修炼时说:“我们不能每天消耗相当于我们体重200倍的地球资源(这是美国人的平均消耗量),而把其中的99%作为垃圾返还给地球。…  相似文献   

18.
如果有人问:在你的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有哪些人?得到的答案无外乎——父母和老师。如果有人再问:在你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人?大家都会回答——班主任。曾记得某年某日,笔者无意中偶遇自己曾经的一个学生,从他局促的表情中深深体会到他故作自然言态中的敬畏,话语中依然透露出一丝不安与怯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学会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6,(11):36-38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敬畏”的释义“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是人的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将一群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放置在一块玻璃板上,玻璃板下挖一个深坑,结果发现,这些婴儿一旦爬到这个深坑前,就会自动转移自己的爬行路线。由此可见,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畏惧危险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促使人停止可能造成危险的行为。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时刻反思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道德的底线。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包括教导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对自然万物的亲近以及对崇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一、敬畏教育的内容1.敬畏生命,使学生了解生命内涵,体验生命意义,促进生命价值的可持续提升。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遭遇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暴力事件、意外伤害、自杀成为导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根...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