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孩子产生过错行为时,对他的惩罚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后果惩罚,二是人为的后果惩罚。所谓自然的后果惩罚,就是让儿童从行为产生的令其不快的自然后果中吸取教训。如孩子不吃早饭,母亲既不责骂也不威胁,只是在吃完饭后把所有的食物收起来。过不了多久,孩子觉得饿了,要吃零食,妈妈平  相似文献   

2.
惩罚是一种既艰难又复杂的影响方式.因此在运用惩罚手段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对路,慎重考虑,十分小心.从教育学角度看,当惩罚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能够产生真正的悔过之心并能认识到自己错误行动所引起的后果时,这种手段才有运用的必要.惩罚孩子的手段包括责备、训斥、暂时不与其说话、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对他表示冷淡……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受罚.在给孩子做解释时,大人必须注意谈话方式,决不能伤害其自尊心.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是不可以有惩罚,只是你得对孩子知根知底,知道他能承受怎样的惩罚;在惩罚时向孩子传递一种善意,让孩子感受到惩罚的温度。如果教育简单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要改,于是他就改了,那么,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像一个国家不能只依靠道德和国民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制度和法律,教育也不可能没有惩罚。但是,在工作中,我们或许会  相似文献   

4.
吕亚梅 《山东教育》2005,(23):77-77
常有孩子惹出事端,令我生气,有时忍不住大动肝火,把“犯错的”拎到前面训斥一通。要他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还要报告家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都认为这些办法是对他负责,是教育个别,警示大家,告诉父母也是为了取得家园配合。然而事与愿违,孩子认错只是表面效果.实质意义甚微,且有恶化的表现——孩子不愿亲近我了,学会说谎了……于是我开始尝试一条新路——“责备孩子注意保密”,就是当他有些小问题时,为他在父母、幼儿面前开脱或保密,  相似文献   

5.
常有孩子惹出事端,令我生气,有时忍不住大动肝火,把“犯错的”拎到前面训斥一通,要他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还要报告家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都认为这些办法是对他负责,是教育个别,警示大家,告诉父母也是为了取得家园配合。然而事与愿违,孩子认错只是表面效果,实质意义甚微,且有恶化的表现——孩子不愿亲近我了,学会说谎了……于是我开始尝试一条新路——“责备孩子注意保密”,就是当他有些小问题时,为他在父母、幼儿面前开脱或保密,甚至不告诉另外的教师,只是你知、我知,偶尔还装“不知”,几件事下来,效果倒也不错。一次游戏时,豪豪故意用…  相似文献   

6.
<正>若干年前,面对"犯错"孩子的辩解,我总会反问:"这是理由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自己的反问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我看来,那些辩解只不过是孩子犯错后的借口而已。作业未交只是因为忘记带?应该是没做而故意没带吧!废纸是因为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应该是没将班级形象放在心头才导致的结果吧!桌椅损坏不知道怎么搞的?应该是知道怎么搞的而不愿意说吧!因此,面对孩子们的辩解,我频频使用"这是理由吗"来反问他们。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犯下的错,承担起  相似文献   

7.
孩子做错事,或是不听大人的劝告,若打骂孩子,不但父母生气,孩子还觉得委屈;若父母叫他呆在屋里“反省”,他可能在怨你对他不公,或许一会儿就睡着了,大多不会想是自己错了。说理教育也并非万能,有时用点自然惩罚法也许更有效果。自然惩罚法就是孩子造成的后果,由他自己承担。例如,如果孩子经常把衣服弄脏或弄破,父母可以让  相似文献   

8.
孩子犯错是常事,惩罚也不是动不动就打骂,惩罚科学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是七条惩罚的准则。 一是犯错就要惩罚。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块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人,或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0.
贾庆文 《海外英语》2006,(12):34-35
当我四岁时,我把父母的胡桃木梳妆台上咬上牙印。他们没有看到我做这件事,但一次被发现了,他们并没有责备我。相反,40年来母亲充满深情地将牙印上的灰尘擦去。当我长大后,我问她为什么她从不将梳妆台的表面整修一下,她说,“我只是不想这样做。”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才能够完全理解这种情感。回忆孩子小时候的事情是人生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我的长子阿利屋夏如今20岁了,在外面上大学,但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记在我们房子里外到处都是。当他长大以后,我完成了使他长到门框边框的职责。偶尔我让他在靠着门框站立,测量他的身高,然后让他蹲到我们当…  相似文献   

11.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让自己感到"头痛"的孩子.然而,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地为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可以试着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你会发现,在你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会慢慢地变得"可爱"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错了就是错了,帮他改正错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帮他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呢?其实,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并不是为孩子的错误开脱,更不是有意寻找老师或家长的所谓"不是".因为,只有帮孩子找到了犯错的理由,才能帮助他真正认识犯错的根源,进而使之逐步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片浮萍,没有根的固定,浮在茫茫人海中,不知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我一直在寻找灵魂的归宿,渴望心灵的温暖,等待某个人给我安全感。直到今天:“作我的女朋友好吗?”他终于清晰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那一刻的震撼,让我可以清楚的听到心房的悸动。他的突然出现让我措手不及,当心中的浪潮完全把我淹没时,我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当然我也不想抵抗。一直都把自己叫“暗地烂孩子”,倔强而固执的我行我素,根本不去想后果。任凭感情的一时冲动便草率地开始或结束一段恋情,让自己一次次受到惩罚,义无反顾地触碰那随时会爆炸的爱情炸弹,哪怕自己被燃…  相似文献   

13.
问:我的孩子刚满3岁,他对家里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经常爬上梯子去开灯,或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把墙上电源插头拔下再插进去;拿剪刀去铰很多东西;往地上扔东西等等。我和他爸爸多次批评他,告诉他那样做会有危险,甚至还打过他,但都不管用。请问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山东华静答:好奇心对于孩子是很可贵的,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才都有好处,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然,孩子是幼稚的,他们难以把握行为的尺度,难免不知轻重,因此父母关注孩子的安全是必要的。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消极限制,更不能责备、惩罚,不然就会因小失大。怎样做…  相似文献   

14.
<正>一、当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学生,要在众人面前给学生以尊严。有很多班主任喜欢在班级学生面前、在其他老师面前责备自己的学生。当学生犯错了,大多数班主任会把他作为典型,在全班进行通报批评,杀鸡儆猴,教育其他人不要犯错误。但是,这样会让这位犯错的学生失去尊严,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愧悔不责如果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我们就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雷国山 《班主任》2007,(1):40-40
一个孩子从冰箱里拿牛奶时,奶瓶一滑掉在地上摔碎了,牛奶洒了一地。妈妈闻声赶到厨房,没有责备,没有教训,更没有惩罚,只是拿来海绵,叫孩子一起把地板上的  相似文献   

16.
常听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有过错时说:“别管他,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做。”这里,家长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过的一个著名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惩罚”。这就是用儿童自己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们的自由,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让孩子在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受到教育。这一教育法则可取否? 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要看它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效果是否统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然后果惩罚”的教育法则,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家长,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儿子犯错之后承担起“善后”的责任,孩子弄坏了班里的投影仪,我又是赔钱又是跟班主任道歉;孩子打了同学,我忙给对方家长打电话,说尽好话争取对方的谅解.每次处理完事情,我也会惩罚儿子,或是骂他一顿,或是勒令他写检讨,有时候还会罚他不准看电视、上网.在我看来,这些方法能让孩子“长记性”,进而减少犯错的频率.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生活没有对你曾经犯下的错误做出惩罚,这是一种宽恕。请不要因此而得寸进尺,因此而欺负生活,给脸不要脸。生活不想以此纵容谁,只是想让所有人明白,谁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有的人等到被生活惩罚了,才开始后悔。这样的忏悔不值得原谅。从无意犯错到故意犯错,应该推敲的不是人生,而是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无法改变学生的,我们能做的其实只是协助学生让他自己改变自己。而犯错是学生天生的权利,学生就是在不断犯错中不断成长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以足够的耐心来面对学生们犯错。我把教育好一个孩子的方法概括成一个公式:"耐心+机遇+技巧=成功",足够的耐心,碰上了好的机遇,再加上教师的一点点的教育技巧,就等于成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个条件——耐心。耐心是教育学生的最大前提,我们都知道任何好习惯的形成和坏习惯的改变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