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此文详细记述了秦朝时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经过。长期以来,《陈涉世家》一直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被列为学生必学篇目,此文的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十分注重历史背景、文言词句、人物性格、故事经过的讲解,却忽视了对《陈涉世家》蕴含哲理的挖掘,致  相似文献   

2.
《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  相似文献   

3.
《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正>【课文导入】师:同学们,初高中时我们都学过哪些《史记》选篇?生:《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师:我们初高中阶段学了这些《史记》的选篇。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在《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这本书,不是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因而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  相似文献   

5.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来回顾第六单元的相关知识,这个单元,重点是了解古代散文不同的体裁:如史传、论说、赠序、小品文。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特点:如古体诗、律诗、散曲。《陈涉世家》作为传记,记载了陈胜、吴广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通过鸿鹄之志、大泽乡起义、人陈称王等情节,突出了陈胜的非凡才略。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是中考的考点。  相似文献   

7.
近日,笔者研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发现课本中课文注释有几处知识性问题值得商榷。1.大泽乡不在安徽宿州西南九年级上册,第182页《陈涉世家》课文下面对陈涉世家的注释中有写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州西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8.
读白寿彝先生近年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第六章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节,在记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这段历史时,有这么一段话:“有一天,带领戍卒的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用话去顶撞他,军官大怒,责打吴广,并把剑拔出来,吴广夺过了剑,把他杀了,陈胜把另外两个军官也杀了。”这段文字,是作者根据《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记述的,不过将原文语体化了。这里作者明白地  相似文献   

9.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句法结构薛克谬《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①注释为:“[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伐之列。”《古代散文选》上册②,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③、朱东润《中...  相似文献   

10.
《陈涉起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虽然全文只有五百二十七字,但是却歌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揭示了秦王朝必然覆灭的根本原因,记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要学生领会这样丰富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字、词、句的教学是必须很好地加以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陈涉世家》是历史名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几十年了。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教材注释,是辗转沿用了刘宋时的集解、唐人的索隐和正义,这些注释无疑是古人注解《史记》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加上年代久远,后人对《史记》的研究已有了许多发展,所以不可以照搬照抄。本人在备课中发现《陈涉世家》的注释有几处不妥,为防止谬误流传,一一正之,并求教于大家。陈胜者,阳城人也阳城,课文注释“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辞源》说法相同,都是认为陈胜的家乡是河南登封。可是,这些传统的解释是经不起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陈胜起义所建政权的名称,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陈胜果断地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遂被推为楚王,国号‘张楚’”(刘泽华等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第286页)有的认为“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三路攻秦”(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00页),这两种看法,无论那一种都是值得商榷的。据《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即陈胜)。《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秋,陈胜等起(?),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这里的  相似文献   

13.
[单元概说] 第六单元有六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学习本单元,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除《陈涉世家》只背指定的两段外,其余的全文背诵。理解《陈涉世家》中陈胜在起义中的作用;领会《马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深层之意;体悟《与朱元思书》、《西湖游记二则》的景中之情;体会诗歌所抒写的诗人的情怀;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精彩的句段。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模仿陈胜演讲,其中一个学生用原文演讲,另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演讲,我和其他学生评议。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忽然举手,他说:“老师,从刚才两个同学的演讲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名言是陈胜的原话吗?”  相似文献   

15.
陈涉故里考     
几年前,我在教《史记·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时,曾有一位同学向我提问说,书中注释讲陈涉是河南人。陈涉吴广被征派到北京附近的渔阳驻守边疆,为什么要绕道走安徽省宿县南的大泽乡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值得探讨。课后我查阅了著名学者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他在此文中注为:“阳城,古阳城邑,汉置县,故治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之告成镇。”其他的名家注释也大体相同。我向有关专家请教,但也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秦末陈胜(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政权,《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说:“号为张楚”。根据这一记载,一般都认为这“张楚”乃是这个政权的国号,但有的不这样看,前些年就有人提出异议,近几年又有人旧事重提,有几篇文章相继发表,重复不承认“张楚”为国号的说法。按说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但如果不分辨清楚,在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学中就会造成混乱,因而不殚烦地提一些粗浅的意见,以就正于关心这个问题的诸方家。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以《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做依据,它这样说:“(陈涉)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  相似文献   

17.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节选了《史记·陈涉世家》中关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原因、经过和起义军浩大声势的部分,教材对关键字词解释得非常细致,其注释之精到完全切合一个文言文程度普通的九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但教材对于部分文化知识的补充介绍则略显单薄,这不但不利于中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文化髓养的吸收,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宗旨也略有出入。现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中的“闾左”与“通戍”为例略说一二。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九上、人教版九上选《史记·陈涉世家》其文中: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课本、教参均释“为国而死”或“为国事而死”。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所选《陈涉起义》中“死国”也注释成“为国而死”。为哪一国而死,注释不明确。此“国”当指楚国。“死国”指为楚国而死。首先,下文有据为证: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作品,该书出自于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之手。它像一部电影,真实地刻画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代小说戏剧乃至现代影视作品取材的对象。其中,陈胜这个人物的刻画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通读《陈涉世家》,发现司马迁对陈胜的这种强烈感情可以概括为"敬意"之情。这种敬意之情的表现及造成作者拥有这种特殊感情的原因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