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从七个面分析小说,节奏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福斯特的节奏观为理论视角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水意象和形成鲜明对比的亲吻场景所构成的典型节奏的运用,为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的主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78):12-13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优美、清新的自由爱情篇章,同时是女主人公觉醒、成长的故事。本文通过对"房间"和"风景"象征意义的挖掘,解读题目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0):64-66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评论家们称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露西的成长主题分析,力图在新的维度下对这部作品做出深入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评论界对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作品的研究可见文化研究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批评等,从原型批评方面对其作品的研究却着墨不多。笔者通过研读福斯特的早期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比对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理论,发现小说中的大量意象都能对应弗莱建构的原型系统。在此背景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可谓是一部神话原型的罗曼司,其中的丰富原型依然具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雪茹 《英语广场》2021,(10):19-22
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借助象征艺术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受读者喜爱,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作品中象征艺术写作手法贯穿整个小说,深入刻画了露西思想情感的变化,能够让读者更清楚地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象征艺术的运用提升了小说的可读性,加强了哲理内涵的阐述,是作品的精华之处,值得深入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6.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把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西置于英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冲突中,直接导致了这个中产阶级女性文化身份的分裂及嬗变:露西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身份分裂为渴望融入意大利世界、享受美好生活的露西与被英国中产阶级男权意识牢牢束缚的露西;最终在爱默生父子的影响下,露西抛弃了她中产阶级的文化身份,与英国下层阶级的男子结合,成为了边缘化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陆茵垠 《文教资料》2008,(35):31-33
本文从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内心的双重文化冲突.这样的异质文化冲突为福斯特的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较新的文化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乔治和塞西尔与露西的相爱过程及婚姻生活中爱的理由、爱的方式、爱的结果,阐述福斯特这部小说的婚姻观,那为爱而婚,而非为婚而爱,因爱而婚是幸福美满的婚姻.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的作品风格独特,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那份清新和淡雅,还有那英国绅士与生俱来的含蓄。通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文学作品来研究福斯特身上所特有的含蓄,在分析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福斯特巧妙的心思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也正是这种含蓄的象征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具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往往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当《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主角露西面临伦理困境时,她总会弹起钢琴,指尖流淌出的音乐昭示出她在伦理困境中所做的伦理选择。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理论基础,剖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主角露西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以及她借由音乐做出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蒋曼贞 《高教论坛》2013,(8):115-117,121
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细致、精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主人公露西的内心世界。本文从意大利、音乐、房间与风景三个方面对小说中象征技巧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时福斯特小说《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进行文本层面的分析,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上时生活进行阐释,暴露出当时英国社会迂腐的道德准则与观念,从而揭示出小说中生活与反生活的深刻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俯瞰美景的房间》(ARoomWithAView,1908)是爱·摩·福斯特的早期作品之一,描写了英国上层社会人物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他将现实主义色彩和象征主义技巧融为一炉,深刻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两种精神力量之间的较量。本文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小说《俯瞰美景的房间》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文章中一些象征手法的意义,以便加深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执教时可求精求巧,独辟蹊径,抓住"一个故事""双线结构""三次反悔""四次留白"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约翰.布莱恩的小说《坡顶上的房间》与《灰姑娘的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灰姑娘的故事》对于解读《坡顶上的房间》发挥了“隐文效果”,而后者也充分利用前者对其意义进行重构,成为其意义生产之源;同时互文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跨史”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用细铁丝做一个3厘米宽、8厘米长的框,在框的中间搁一根直的铁丝,不要固定。把框水平地轻轻浸入肥皂水中,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初期致力于塑造女性形象,构建女性的主体地位。而最新的小说《空余的房间》在构建女性主体地住的同时,通过两住老年女性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和与死亡进行的抗争中发生的冲突,探讨女性友谊和女性关怀。论文通过对其早期和末期两部小说的对比研究,分析作家女性主义理念的变化和不同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20世纪英国著名意识流作家伍尔夫的散文批评名作,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妇女与小说”,伍尔夫在文中提出了女性写作需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每年500英镑的进项,同时也表述了“雌雄同体”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薛忆沩,很高兴看到你的小说集《流动的房间》的出版。在中国,一位名气最旺的作家也要保持高产,夸张一点说似乎一年不写一个长篇就不是作家。这种体制性的因素在你身上完全没有,你有数量焦虑吗?[编按]  相似文献   

20.
殖民国家利用自己话语权力将自己描述为唯一文明的化身,赋予这种文明利他主义特征,将殖民合理化、高尚化、道德化。殖民似乎成了传播文明与进步的事业。《黑暗的心》揭示了这种文明的虚伪性。文明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文明话语运用的过程就是殖民列强粉饰自己罪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