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昧”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昧”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3.
教育专家刘囤正指出.学习语文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课堂,其二是校园.其三是家庭和社会。这个观点也可看为是对“大语文”教学理念的诠释。在这三个层次中.课堂中的教学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场所,是教师最主要的“阵地”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对此,大部分教师已形成共识,但课堂中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等,都减少了语文学习的功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责任。只有让语文教学充盈浓浓的语文味,课堂才能真正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好课四味     
赖联群 《教书育人》2001,(19):28-29
每当听过一堂好课,人们往往会这样说:“这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我们知道,棋有棋味,画有画味,课也有课味。因此,对上课是否有味道这个问题,大家必须认真研究。笔者认为,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适时地进行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巧妙地引入时代活水,使教学蕴涵鲜味;就得抛弃全盘授予,真正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使教学独具韵味。课的趣味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任何富有事业心的语文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课堂趣味盎然,充满活力。这…  相似文献   

6.
当前.许多教育名家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返璞归真.讲究实效”。综观本县的语文课堂.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存在那种目标虚化、脱离文本、游离语言实践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太周全的教学环节.大大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三个中心”(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影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实际上从目前来说,作为勤于思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早已树立,那为什么还存有这种现象呢?不客气地说,教师本身也有一定的原因。因为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降低,只要熟悉了课本内容,一切都好办。但是,因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这样的课堂走出去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创新能力,甚至没有主见,他们又怎么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相似文献   

8.
胡修喜 《江西教育》2010,(10):32-33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东 《考试》2009,(6):27-28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让课堂更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是充满情感的教学,也是审美的教育。语感、情感、美感是实现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的三个重要方面。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学素养、较高的情感张力和审美能力、丰富的教学机智以及个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系列变革。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满堂读”,后又转向“满堂闹”(学生讨论)。课堂的主客体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由主体转为主导,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的角色由客体转为主体,由“配角”变为“主角”。不管怎样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味”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改,更不能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房桂莲 《辅导员》2014,(4):57-57
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认识的深入和准确把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认识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上出语文味。笔者认为,想要语文教学“出味”,应少不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更少不了对听、说、读、写、问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心,因为它要“测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又一直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因为它难以准确把握。“六问”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考,就是源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于高效教学的目标。它力求以更加简单明了的考量要点,促进评课人员以此“追问”课堂,上课教师以此“自问”课堂。进而收到准确诊断教学和主动改进教学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了“语文的觉醒”,重视语文课上“语文味”,体现在课堂中“语言赏析”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但也由于一些教师对“语言赏析”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课程下的好课。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太多“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搬着新教法.不知该怎样教”的苦恼困扰着教师:太多的无效教学、无效训练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太多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乌云”笼罩着我们的校同……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素质”化.“人文”化,语文教学也必须调整原有的面貌.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这一因素。我的学生不笨,也不傻.更不弱智。他们知道高中的学习很累,很苦.很枯燥;他们也知道踏进高中的校门是为了什么。由此,我觉得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心”。学生人在课堂.可“心”在课堂吗?如果他“心”不在课堂的话.授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为此,我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现象由来已久。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因素我认为还是要从语文教师自身去查找。许多教师知晓学生的“学”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道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盲目地追求热烈的课堂、花里胡哨的形式。有些课堂往往伴随一定的教学情境.过多张扬语文课堂的“活跃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