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领域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供给侧的问题,但实际上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本文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需求侧的层次与结构入手,探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需求侧对供给侧的“绑架”与制约,以及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2.
3.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属,也是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体系的基础.文章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背景以及数字出版的现状,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5.
6.
出版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解决图书市场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它对出版伦理在生产、流通与消费诸领域的价值重构提出了要求.当今,互联网成为重要的生存阵地,经济文化“广义虚拟化”,大数据分析成为重要决策机制,出版供给侧改革的良序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校准供需关系,化解出版伦理失序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图书出版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与需求问题,即无效供给过量,引发库存高,而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均图书阅读量低.图书策划是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承担这一工作的策划编辑应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指导自身工作,去产能(优化选题,精准定位),去库存(找准规律,杜绝浪费),降成本(合理设计,提升技术),补短板(重原创,做精品),去杠杆(谦虚谨慎,量力而行),从而实现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沈莉 《采.写.编》2022,(9):139-141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传统出版业面临着来自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强烈冲击,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路径,全面优化提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成效,备受业内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径,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赵雨  王华 《编辑之友》2024,(2):42-47
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人文研究与业界实践注入了新活力。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国内外开发较为成熟的部分专业数据库为例,深入探析其在数字人文影响下的建库理念、功能设计、运作模式及应用场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尝试为各出版机构的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实践提供可行性路径方面的参考,提出应在理念维度转变角色认知,深挖自身特色,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在方法维度以人文研究为认知框架,以前沿数字技术为关键手段,延伸数据库价值链;在体系维度注重人才培养、机构协同、多方融资;在场景维度适配移动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打通多元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0.
蔡葵  潘娅 《出版参考》2023,(2):44-47+54
社会形势的转变催化行业变革,进而对相关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业基于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而形成,在时代背景下趋向融媒体发展,以此提高媒体竞争力,实现长期发展。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数字出版业对人才的要求,探讨了当前数字出版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对媒介融合视域下数字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产业融合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已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研究基于SCP理论框架,以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对象,分析基地集群集中度、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的市场融合结构,探讨以“六商”所形成的技术、业务、市场等产业链重组与延伸的集群市场融合行为,并以张江基地等为案例实证分析基地集群市场融合绩效,以此印证高新技术驱动下产业融合是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发展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任越  路璐 《档案学研究》2022,36(1):97-102
在档案价值实现形态的产品化阶段,档案文化产品是实现档案价值与获取经济、文化效益转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创意产业的兴起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思维与行为置于技术与创意的双重语境下,档案文化产品特质得以重新诠释和解读。同时,在数字创意产业的政策红利、生产要素优势、衍生领域与档案馆的亲缘关系以及档案馆自身文化资源专属性等因素的驱动下,档案文化产品形成了以游戏业、影视业、旅游业、服饰业等数字创意产业核心领域与衍生领域为基本框架的全新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3.
白寅 《出版科学》2021,29(2):89-98
数字出版专业的设置逻辑应当是:首先,数字出版专业应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重要支撑;第二,数字出版专业必须基于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第三,数字出版专业的主干知识结构应该围绕传播学来建构.据此,数字出版专业有着新的专业内涵:“新文科”理念是数字出版专业精神的核心;多学科知识融合、数字应用技术和文化产品生产技能兼通是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及其师资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宽厚的理论基础、深度的社会实践和与业界同步的实操训练并重,是数字出版专业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由此,数字出版专业的内涵建设基本方略应为:(1)要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建立一支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每一位教师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建构一支“学界”“业界”相融合的“双师型”队伍.(2)要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打破“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界限,打破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界限,把教学任务设计和教学安排权力下放到院系.(3)重视教学平台建设,引入最先进的智能数字设备,建构多功能的融媒体平台,让学校实验室平台与业界实务平台良好接人,使其能与业界实务平台同步升级.  相似文献   

14.
郑勇  张敏 《山西档案》2020,(2):109-112,32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的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始向着全新的角度发展,数字人文视域下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能够有效助力新时代文化传播。而基于档案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目的,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的创新资源开发与整合新模式。本文在分析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时,从数字人文视域出发,对当前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整合面临的困境以及数字化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整合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且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毋庸质疑,数字出版是近几年国内出版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政府管理部门给予了高度关注,业内各路精英乃至各类实体纷纷试水,但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时代的跨越却始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 "明知数字出版是未来发展方向,却不知道路该如何走"似乎成了出版社普遍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6-2016年,我国政府累计出台了160余项与数字出版产业相关的政策,结果是十年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收入翻了近20倍.然而,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领域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无法判断政策会带来的吉登斯所说的“无意的后果”是什么.完整的政策过程除了制定和执行,还要对其绩效进行科学评价,这对决定政策去向、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都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梳理我国2006年以来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国外产业政策绩效实践经验,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绩效评估现状.  相似文献   

17.
音坤 《编辑之友》2015,(8):73-76
在数字出版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现有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制远远满足不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源于数字出版产业自身的技术特征,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数字出版“先出版后过滤”模式加大了现有规制的难度,规制的滞后性、规制操作细节缺失以及多方规制的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规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规制的变形和走样.强化对内容的规制和事后违法的惩罚力度,考虑规制制度前瞻性,增强规制执行可操作性以及开展数字出版规制的多元主体的培育,应是数字出版规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任杰 《档案管理》2020,(1):46-47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应该更多思考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问题,尤其是要注意平衡资源巨大和利用缺失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永久保存和更好地服务社会。针对这一问题,文章立足于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围绕如何实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资源整合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属性的本源出发,提出数字出版的特性理论与特征理论,分析由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和数字技术属性所构成的中国特色数字出版的基本属性体系,并进一步论述意识形态属性是我国数字出版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字出版的根本属性,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是其固有属性,数字技术属性是其特有属性,为构建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基础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中国17家主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与使用情况、长期保存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以及参与国家保存体系建设的意愿,发现数字资源的采购规模持续增长,但目前大部分被采购数字资源的长期可靠使用缺乏保障,同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强烈支持通过国家保存体系整体实施对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基于调查结果,建议尽快实施国家保存体系的建设,并提出建立健全保存机制和保障基础支撑条件是国家保存体系发挥实效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