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广播媒介的优势与独特价值,是由它的声音传播、听觉接受的特点决定的;广播诉诸听觉器官的媒体特性——伴随性,是广播独特的媒介价值的本质体现,因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健康媒体"、"绿色媒体"。在全媒体传播大潮之下,重新认识广播媒介的本质,增强广播的关系媒介属性,对于把握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极有必要的。一、广播的本质特性赋予其独特的媒体价值广播媒体产生之初,对其媒介特性的研究就已开始。早期研究即注重广播的内在声音属性和传播符号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认为,任何媒介都是对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本文是在"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的基础上,初探现代传媒对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陈虹  杨启飞 《编辑之友》2021,(8):前插2,6-11
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赋予声音成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的潜力,视觉霸权框架下长期湮没不彰的听觉文化有望被释放.在声音的赋能下,我国诸多广播媒体尝试重塑听觉空间,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塑造全流程智能广播系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未来,广播媒体应在关注声音媒介属性、技术属性的基础上思考其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平衡主体感官比率,塑造听觉共同体,构建广播"声"态圈,促进技术与艺术的水乳交融以及人与社会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后半叶,广播受到电视的冲击,由强势媒介边缘化为弱势媒介.电视出现之后,声音已经不是广播所独有的传播载体,广播只好在节目的制作模式上寻找出路,走一条与电视不同的路.在此背景下,与传统广播模式不同的"珠江模式"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王丽娜 《今传媒》2011,(7):108-109
广播媒介是诉诸于听觉,借助于电子技术传播声音的媒介形式。自广播媒介产生到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其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和传播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探索。论文分析了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和传播优势,通过分析广播媒体网站和播客技术,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根据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7,(8):38-39
传统广播音乐节目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急需创新.广播属于听觉媒介,而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二者在特征属性上具有一致性.为了充分发挥广播音乐节目的优势,应积极融入新的元素.本文主要探讨了戏曲曲艺元素在广播音乐节目中的应用,旨在促进广播音乐节目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孟伟 《现代传播》2004,(3):63-66
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 ,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考量口语传播的价值 ,从反思广播听觉传播本质的角度入手 ,为不断拓展的媒介时间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同时旨在发掘广播传播在当代媒介生存环境中独特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不断遭遇新的自然灾害的时代,广播媒介如何开发自身巨大的社会功能潜能,将自身不可替代的媒介优势开发至最大化?日本"3·11"大地震中的广播媒介的表现和"不可替代"的社会效果为我们提出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