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学文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取得显著成绩,充分彰显了它的价值与活力".[1]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规律、时代特色及现实意义.但往往都是侧重于学术性研究而忽视了注重操作性的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毫无疑问,张玉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简称<教程>)是建设性的,它结合历史发展与教学实践,铺就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文论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专题型"教材的集大成之作,《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视阈、问题和方法结合起来,以全球化为视阈,以问题域为中心,以关键词为方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共时比较和深度对话,在不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视界融合,为跳出旧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研范式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与可能路径,也为继续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贡献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与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教学内容,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基础,感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一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崇高人格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形式派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富有影响力的文论流派。但由于20世纪的特殊社会政治语境,二者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继承并扬弃了形式派文论的长处和缺憾,二者走向了一条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一书,把和谐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从文化精神层面找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系统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建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其作者梁晓声凭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现实主义文学论述的深刻理解,以作家独特的个人亲身经历和人生阅历为依托,运用“巴尔扎克式”的写作和其独特的的“好人文化观”描绘了一幅横跨近40年的中国北方市民生活图景,弘扬正能量与善良美好,实现了在对现实主义经典理论坚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超越,达到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高度,从而推动了当代文学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7.
8.
曾经养育了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大家的文化名省———安徽,却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校《美学原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一直留下空白点。最近,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吴家荣教授主编、曾繁仁先生作序的《大学美学》教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以下引文只注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运用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史论结合等教学策略,把一门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论课程讲授的生动而引入入胜,为大学古代文论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整合各种文学理论的核心。本文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认识论和辩证法对艺术表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增加文化批判内容,有其现实依据及可借鉴的资源,但我们一定要本着批判地借鉴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范式面临重构的诉求,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激烈争辩,陷入了物质与精神、中学与西学的“两难”选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后,带来了哲学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范式,并带领中国文化走出“两难”困境。这个文化范式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中国现代文化运行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式。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也不同于西方文化范式,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文化建构过程中的经典文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说不尽的,值得不断重读、重识。从其彰显的“文心”与“初心”、在文化磨合中创化、建构革命文艺新传统等角度,探究其在持续开拓革命文论新境界方面的重大贡献很有必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来源多样,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启示,有中国传统文化/文论的深刻影响,有中国近代以来五四文艺、左翼文艺等的经验及教训,也有来自民间文化/文艺和延安文化生态/场域的直接影响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革命文论的“元典”及“新传统”所显示的人民文艺思想仍会在不断开拓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新的文论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代迅的新著《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二,具有独特的学术关怀;三,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学术范畴;四,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强;五,理论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梅荣政教授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呈现在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命名的专著,全书共110万字。仔细阅读这部著作,可从中体会到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问题的几个着力点,这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理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化而建构起来的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审美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和世界格局中,建构民族化的开发态势,使民族化不断更新发展,引导民族化走向真,善,美,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给我们的永示,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人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所在。"道"既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规定性,也决定着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中国文论是一种民族文论,包括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历史文论遗产和当代文论实践两个方面。中国文论建构的合法依据在于用话语表述或通过话语形成的、某种动态的特殊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论的意义旨归,是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论的理想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从美学的角度谈《三国演义》并不自霍雨佳同志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始。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文章,一般都局限在艺术美的范畴内,如讲《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美、抒情写景美、语言文字美等。《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一书则跳出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圈子,对《三国演义》的美学作了全新的开拓。首先,该书一破过去的所谓《三国演义》宣扬的封建道德无美的陈说,认为《三国演义》里有两种道德: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着眼于维持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会想到设计带给人类的享受.实际上设计尤其是现代设计已经深深地融人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带给人们更多便利和美好体验的同时,还在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现代设计无疑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它用理性和美的感觉把现代科技、崭新材料和价值观念、审美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可资利用的产品,更是设计者把握人类文化精神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努力.从文化学的广阔视野来透视设计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于很少接触过“设计”的人而言,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田原的新作《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泰山出版社2010年出版)给了读者这么一个机会,让读者能够在文化大视野下对现代设计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